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Kendall等描述并报道了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fistulas, SDAVF),认为该病变是硬脊膜或神经根的供血动脉在椎间孔处穿经硬脊膜时,与脊髓的引流静脉形成的直接通道。SDAVF较为常见,约占脊髓动静脉畸形的70%。Foix和Alajouanine于1926年描述了SDAVF导致脊髓功能受损的病理晚期形态,并命名为Foix-Alajouanine综合征,但对其认识水平仅局限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Kendall和Logue于50年后发现在椎间孔处供应硬脊膜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的微小的血管瘘口,直径大约140微米,并详细分析并描述了其所致的血管病理学改变。SDAVF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由后天因素作用形成。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隐匿性起病,可表现为下肢运动感觉障碍,疼痛及尿便功能障碍等,如果未得到及时诊断治疗,常在3~5年内出现全瘫。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出现之前及早阻断异常的动静脉交通,降低脊髓静脉高压,从而缓解并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随着MRI、CTA和DSA检查技术的发展,SDAVF的检出率也逐年提高。对可疑SDAVF的患者可通过MRI和CTA进行初筛,以确定病变的脊髓节段及脊髓受损程度。通常在治疗前,需要行脊髓血管造影(DSA)来最终确定SDAVF的节段及供血动脉的来源、数量及瘘口形态。目前被学者们普遍接受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外科手术通过打开椎板显露SDAVF的瘘口及供血动脉并电凝阻断来达到治疗目的。血管内栓塞通过微导管超选到SDAVF的供血动脉,利用栓塞剂栓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来达到解剖治愈目的。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飞速发展,目前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均有了很大的进步。自2011年01月至2014年03月,我院神经血管病外科对7名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和手术治疗,对上述病例进行病例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进展。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SDAVF)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探讨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SDAVF的认知和诊治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接受MRI及DSA检查,并在确定瘘口部位后接受手术治疗,切断供血动脉及瘘口,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下肢疼痛以及麻木力弱等症状缓解最为明显,尿便功能障碍也有大部分改善。7例中,随访3个月~2年,采用改良Amilnoff-Logue评分:术后改善6例(85.7%),无变化1例(14.3%),无加重或恶化。其中步态及下肢力量改善1分2例(28.6%),改善2分3例(42.9%),无变化1例(14.3%);排便功能改善2分2例(28.6%)。以上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尿便功能障碍,脊髓MRI可对其作出初步诊断,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并能精确定位瘘口。治疗可采用手术切除瘘口或介入栓塞供血动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