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r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鼻咽癌在欧洲及北美地区发病率低于1/100,000,而在东南亚尤其是我国华南地区发病率极高,达15-50/100.000.由于鼻咽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及生物学行为的侵袭性,外科手术困难:病理上90%以上为未分化癌(WHOIII型),对放射线敏感,放射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鼻咽癌放射治疗效果好,文献报道鼻咽癌单纯放疗的5年牛存率为56%~85%.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和放化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长期生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晚期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放疗诱发的恶性肿瘤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目的: 回顾性分析198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诱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率、临床特点,评价治疗效果和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 材料与方法: 1964年2月1日-2003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781例,鼻咽、颈部接受放疗者39118例.466例患者发生第二原发肿瘤后就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其中198例符合Canhan提出的诱发肿瘤的诊断标准:(1)患者有放射治疗病史(2)诱发的肿瘤位于原照射野内(3)放疗之前肯定不存在此肿瘤(4)从放射治疗结束到诱发肿瘤的发生需要较长的潜伏期。(5)必须有病理组织学诊断,诱发肿瘤与原发肿瘤具有不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或有依据排除转移或复发。如果诱发肿瘤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相同而仪仪是分化程度的不同,诱发肿瘤与原发肿瘤需发生在不连续的部位.本研究采用的潜伏标准为3年。全部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牛存率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计量资料分布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5%。发生于口腔者最多(N=107,54.0%),其次为皮肤及皮下组织(N=23,11.6%)和上颌窦肿瘤(N=17,8.6%).病理类型中鳞癌最多(N:137,69.2%);其次为纤维肉瘤(N=21,0.6%)及骨肉瘤(N=12,6.1%)。诱发肿瘤中位潜伏期108(36-360)月。潜伏期与初次接受放疗年龄、治疗程式、鼻咽癌放疗总剂量及联合化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诱发肿瘤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TNM分期是影响诱发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中以口腔肿瘤最多见。鼻咽癌患者放疗时应尽量减少口腔组织的受量,以减少诱发肿瘤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患儿时血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