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起新疆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该政策完善了棉花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是我国棉花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尝试,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其执行成效关系到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存和发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调整和优化棉花产业布局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围绕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提质增效”分析以下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对中国、新疆整体的棉花生产情况带来什么影响?在棉花目标价格的引导下新疆各地区的棉花布局有无变化?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的品质有什么影响?未来应该如何继续深化棉花供给侧改革?从微观方面来看,植棉农户的种植行为和种植意愿在不同政策下有什么改变?新的政策环境下农户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规模的变化有所改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布局变迁、政策效果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棉花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后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的变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执行后棉花的生产布局由于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通过对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的对比,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全疆棉花面积变化的因素,分析棉花的生产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为了分析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执行效果,主要从棉花品质、农户行为、农户生产成本及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品质方面主要研究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前后棉花品质的变化、影响棉花品质的主要因素以及供给侧改革推进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通过使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影响农户采取扩大种植规模以及使用机械化采摘等行为的因素,了解棉花供给侧改革对农户行为、农户生产和效率的具体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棉花次宜棉区的退出,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由各地区棉花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收益决定。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棉花面积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非农就业机会同样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很大,棉花补贴政策、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机械拥有量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当地的棉花生产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面积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县域间的空间互动效应在棉花的生产布局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户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行为存在差异。从总体来看,农户继续种植意愿较高,绝大多数农户仍选择继续种植棉花,且绝大多数农户对保险有较高需求。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同规模农户的生产效率存在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供给侧改革的棉花布局变迁和农户生产效率有关,而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种植成本和生产效率不同。通过对比发现随着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会逐步上升,机械作业率也会逐渐增加,同时对化肥、地膜投入增加,对农药和种子的投入减少,这与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后农药和种子的边际成本下降,以及科学化生产可以节约农药、化肥等物质投入有关。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实施后新疆棉花的品质有很大程度改善。提升棉花品质需要政府给与农户更多的技术培训,或者在当地组建合作社并引导农户加入等,帮助农户更好的生产,同时提高当地棉花的质量。不同组织结构对棉花品质有较大影响,较为成熟的合作社案例表明,通过发展合作社,联合小农户进行集体生产经营,可以给农户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支持,发展规模化生产。用合作社的集体形式购买租赁大型机械,统一棉花品种,进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及统一出售棉花,可以极大的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稳定棉花的收购价格和生产品质。供给侧改革给新疆棉花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品质和效率两个方面。从品质方面来说,要对棉花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在棉花生产的合理布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将新疆棉花生产集中于优质棉区,这就要求在棉花供给侧需要体现科学化、机械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从效率方面来说,要对不同种植规模的经营主体分别考虑,在长期的棉花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将较明显的提高棉花生产效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创新组织经营方式将这种生产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则能有效促进新疆棉花产业良性发展。综上所述,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在新疆棉花生产领域内的实践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新疆棉花种植逐步向棉花生产优势区域集中、农户植棉意愿相对稳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棉花品质明显改善。因此,对新疆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成效,具体包括:通过集约化发展推进棉花生产合理布局,注重保障植棉农户的基本收益,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棉花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棉花生产标准化、改善棉花品质,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