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GF-β1/Smads通路探讨益气活血法对高糖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机制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7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中医气血理论为支撑,将糖尿病心肌病“气虚血瘀”病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应用高糖诱导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构建糖尿病心肌病细胞模型,通过观察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该通路与糖尿病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及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复苏及传代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组及益气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用5mmol/L葡萄糖进行处理,其余各组均用25mmol/L葡萄糖进行处理,先采用MTT法检测对照组和模型组在葡萄糖处理后6h、12h、24h、48h和72h时细胞的增殖与活力,用吸光度(OD值)表示。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作用时间,将益气活血方各组及缬沙坦组用相应浓度药物进行处理,再用MTT法检测这6组细胞的增殖与活力;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hospho-Smad2、phospho-Smad3和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⑴时间浓度梯度检测:对照组OD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48h达到峰值,于72h开始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OD值亦逐渐升高,至24h达峰值,于48h开始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在6、12、24h时的OD值均明显升高(P<0.01)。⑵益气活血方作用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OD值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和缬沙坦组的OD值均明显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降低最为明显;与缬沙坦组比较,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的OD值显著降低(P<0.01),而低、中剂量组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综上,各治疗组疗效依次为: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缬沙坦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2.ELISA检测结果: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的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低剂量组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上,各治疗组疗效依次为: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缬沙坦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⑵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的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低、中剂量组均明显升高(P<0.05)。综上,各治疗组疗效依次为: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缬沙坦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TGF-β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低、中剂量组均明显升高(P<0.01)。综上,各治疗组疗效依次为: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缬沙坦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⑴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phospho-Smad2、phospho-Smad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hospho-Smad2和phospho-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phospho-Smad2和phospho-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低、中剂量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综上,各治疗组疗效依次为: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缬沙坦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⑵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组Smad7蛋白表达水平较缬沙坦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低剂量组与缬沙坦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各治疗组疗效依次为: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缬沙坦组。结论:1.“气虚血瘀”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根本病机之一,依照益气活血法拟定的益气活血方能显著抑制高糖条件下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力,并抑制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以改善心肌纤维化,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2.益气活血方抗心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Smad2、Smad3的磷酸化,并上调Smad7的表达,且呈剂量相关。即通过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分泌,从而改善糖尿病心肌纤维化,进而对糖尿病心肌病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其他文献
目 的:本研究应用高糖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来模拟糖尿病心肌病炎症模型,以健脾益气中药复方作为干预因素,通过体外实验检测对TLR4/MyD88/NF-κ 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以及验证健脾益气方含药血清对炎症介质的调控作用,探讨健脾益气法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炎症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为糖尿病心肌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中医临床药物选择。材料与方法:1.含药血清的制备选取SPF级SD
目的:探究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医理论层面为非肥胖型PCOS患者开展临床治疗提供支持。方法:在本文当中具体是以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就诊于本医院妇产科门诊且确诊患有非肥胖型PCOS的120例与纳入标准相符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调查方式针对患者一般资料与中医四诊资料进行收集,具体涉及到生活习惯、临床特征、月经状况、白带状
目的:搜集和系统整理《内经》中及其注家以及后世医家对标本的相关论述,辑录有关标本的条文,阐明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分析归纳总结标本理论的分类、规律等,为《内经》标本理论的后续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有关标本理论的古今文献,了解其起源与发展、内涵和现代的研究进展等内容。研究内容:1归纳总结分类《黄帝内经》中有关标本的原文及其含义
目的:探讨系统性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影响以及NLR与胰腺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推测清热解毒药物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部收集2015年9月-2020年9月住院的胰腺癌患者,将其中符合纳排标准的死亡胰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共71例。对其首次入院时的血常规进行统计,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目的:脾气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已有研究,但其发生机制是否与线粒体损伤,特别是与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是否相关尚未可知。本研究通过观察左心室射血功能、尾动脉血压、左心室肌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及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等,探讨脾气虚上扰心主血脉的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与分组选择16只SPF级SD雄性大鼠,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根据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正常组和脾气虚证模型组(模型组),每组各8只。2.
目的:评价采用祛风化痰方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痰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疾病的患儿提供临床用药依据和方法。资料与方法:收集从2018年2月到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同时确诊患有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痰证)的70例患儿,通过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划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口服祛风化痰止咳方和西医疗法治疗。单个疗程时间为1周,持续治疗两个疗程之后对疗效进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每个车轮都能够独立驱动、独立转向,相对于传统汽车在底盘控制上具有更多自由度的显著优势,有利于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在汽车布置形式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操纵杆式线控转向系统,驾驶员通过控制操纵杆摆动,能够让驾驶员在操纵汽车转向时,更加直观的感受转向反馈,降低车辆转向操纵的复杂程度,提高车辆舒适性,减缓驾驶员的疲劳产生时间。操纵杆式线控转向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在控制方面将与传统转向盘
目的:本研究以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湿润烧伤膏对模型小鼠皮肤愈合情况的影响,并通过皮肤肉芽组织细胞凋亡及组织中fas、fasl、caspase3、caspase8的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湿润烧伤膏对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昆明种SPF级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康复新液组、湿润烧伤膏组
目的:由于睡眠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临床上睡眠障碍类疾病也比较常见,随着时代更迭,甚至日益增多。而《内经》中营卫理论又与睡眠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对后世起着指导性作用。基于临床上对治疗睡眠障碍的需要,着手对各年代医家理论思想的整理,并思考探究营卫理论治疗睡眠障碍的诊治规律,以此为临床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内经》中及其注家及其他医家中营卫有关的内容,为从营卫理论治疗睡眠
当归四逆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但一直以来对于当归四逆汤方证的解释多停留于血虚寒凝,论述不细致,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梳理并深入分析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机理及临床应用规律,补前人之不足。本文以宋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古代及近现代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病因;第二部分研究病机,及其所属的病理产物及病位以完善病机全貌;第三部分分析条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