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并比较杵针和加味六君子汤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方法:根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收集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四川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及脾胃病科门诊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99例患者,按先后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三组(A组、B组、C组),A组采用加味六君子汤合杵针治疗。加味六君子汤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温服,每次150ml,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结束;杵针治疗,均采用补法,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隔天1次,连续治疗15次后结束;B组纯用杵针治疗,治疗方式和疗程同A组杵针治疗部分;C组纯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治疗方式和疗程同A组中药汤剂治疗部分。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焦虑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的胃排空功能,评估加味六君子汤合杵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在疗效上的差异。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根据数据资料分类不同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6.67%,86.67%。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综合疗效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86.67%。三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组间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间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治疗后及随访B、C两组相比,在症候积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单项症状比较,治疗后三组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于疲倦乏力和大便稀溏的改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0.01,P<0.05),三组其余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单项症状比较,A组在食少纳呆、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和大便稀溏方面优于B组(P<0.01,P<0.05),在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和大便稀溏方面优于C组(P<0.05),但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焦虑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及随访焦虑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组间比较,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胃排空功能比较,三组治疗后胃窦收缩率和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观察,三组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未出现明显异常,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六君子汤联合杵针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证临床疗效好且稳定,而且单纯用杵针治疗与单纯用加味六君子汤疗效相当。三种治疗方式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患者接受度高,可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