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由增量土地的外延扩张逐渐转向了存量土地的优化更新。一线城市在饱受大城市病的困扰,现正着力解决外部扩张和内城更新的博弈,如何在城市内部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区域的价值,成为一线城市解决城市问题的主要方向。而在我国三、四线城市,即中、小城市、处于城市化的发展期的城市,比如常德市(2016常德列席三线城市,根据2017年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的城市商业魅力榜单中属于四线城市),如何提升城市的特色和知名度,提高城市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面临发展与制约,’特色商业街区’可以兼顾旧城改造、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创造税收、提高城市活力、打造城市名片等多种目标,成为大中城市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内容,更成为城市更新、区域发展的引爆点。”①在“特色商业街”这个词红遍大江南北的情况下,众多耳畔熟悉的名称已然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如:浙江的乌镇、北京的南锣鼓巷、南京的1912、成都的锦里、宽窄巷,上海的新天地等等,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均体现着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质、精神魅力,即这座城市的“文化主旋律”。可是其中也不乏有的城市、某些街区在摸索中可以说是失败的,大拆大建造成文脉断裂、开发不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照搬照抄造成千城一面等等严重问题,大城市尚且避免不了,何况物质、非物质资源并不丰富的三线、四线城市。在面临资金问题、开发问题、运营问题时、并没有操作经验和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一种模式、一种谨慎的参照国内成功的特色商业街案例针对三、四线城市现状问题量身定做的模式会在城市更新、节省资金、文化挖掘、市民生活提升、提高城市形象等等方面发挥作用。恰此,常德老西门城市文化旅游商业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作为一个三、四线城市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开街运营,并成功的引发了行业的讨论和媒体的聚焦。它不同于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及受众群体的复杂多样,相反起点很低、状况很差,是个被城市遗忘的棚户区。老西门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古老街区,映射着我国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老旧街区,在面临相对资源和文化线索较单一、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借助“地域性”文化挖掘,在地性的打造“文化体验型特色商业街区”来提高城市吸引力、促进城市转型,给三线、四线城市提供了相对更加准确的参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