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经营严重阻碍了农地产出率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农地流转后经营管理不善,农地的精耕细作程度下降,粮食单产率不升反降;农地流转后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了新时代的“地主”,农村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风险;又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的晾晒、运输和销售出现困难,本应该出现的规模效应并没有实现,农地流转中的不和谐音符已经有偏离国家政策目标的倾向。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中国农地流转风险之后,具体分析了山东省的农地流转风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土地流转风险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西方社会的风险理论,详细介绍了我国的农地流转历程,并围绕着农地流转的风险识别、风险成因、风险化解这三个问题展开集中论述。第1章是绪论,第2章主要是对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基本阐述,介绍了农地流转风险的含义、特征并从农地流转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农地流转风险的一般构成,第3章是对农地流转风险理论基础的阐述,主要介绍了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地租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和西方社会科斯的产权理论、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4章则从市场、制度、社会和政治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农地流转风险的类型和农地流转风险的成因,第5章主要分析了山东省农地流转概况和在农地流转中面临的典型性风险,第6章提出了农地流转风险化解的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