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作为新时代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两山”理论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的基础,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入开展对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的研究,揭示其空间分布模式、动态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布局优化方案制定,对缓解农村建设用地不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农村建设与富民安居工程在莎车县持续开展。然而资源禀赋的限制与人民日益增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该县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基于此,本文以莎车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分析1990~2018年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进而探讨其背后驱动因子,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适宜性评价原则,从生态宜居角度出发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最后,结合研究区特点,制定优化布局方案的建议类型。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0~2018年间,莎车县景观类型转化显著,转化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其中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类型转化最为剧烈的时间段是2000~2010年间。(2)1990~2018年间,莎车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十分显著。其中,95%的农村居民点发生了演变,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居民点的规模和数量上,其次在形态、聚集度、景观格局以及空间位置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3)影响莎车县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因素总体上分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高程、坡度和坡向,社会因素主要有县城、乡镇中心、道路和耕地。(4)在驱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生态宜居视角,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生态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莎车县现状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四种等级。各适宜性等级农村居民点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0.65%、60.03%、15.31%和4.01%。(5)莎车县各乡镇内部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构不同,各级适宜性区域面积占比也不同,而且大部分乡镇各种适宜性等级农村居民点均有分布。综合来看,高度适宜性乡镇有6个,中度适宜性乡镇有18个,低度适宜性乡镇8个,不适宜性乡镇有7个。基于此,将莎车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保留发展型农村居民点、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适度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和迁移拆并型农村居民点四种优化布局类型,并提出分区调控发展建议。本研究不仅可以为莎车县建设新时代要求下的新农村提供科学规划整改思路与参考,同时也可为类似区域相关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