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on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辛勤耕耘三十余载,他已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首席翻译家”。他半生从事于汉语言学习、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深厚情结与深刻的见解。长久以来,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翻译。杰出的双语能力和和双文化背景使他的译本深受美国读者喜爱,也屡获大奖。他的译作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国际声誉,还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国内,对他的研究近几年才逐渐多起来,且相对局限,大多集中在《红高粱》、《狼图腾》、《浮躁》等这样几个作品的译本。对于其翻译的萧红的作品,研究的学者更是屈指可数。事实上,葛浩文对萧红感情深厚,称其为“隔世恋人”。他的博士论文写得是《萧红评传》,这部著作成为萧红文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他对于萧红的研究和翻译不仅提高了萧红在国外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国内学者的“萧红热”。翻译界经历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译者也不再隐形,译者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此背景下,胡庚申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以“译者为中心”,提出翻译的实质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试图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探讨葛浩文在英译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的过程中,在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出的适应与选择。本文认为,葛浩文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大体包括两个部分:原文/原语呈现出来的世界,主要包括原文风格、写作手法、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等,以及译语/译文世界,主要包括目标读者、目的语文化、西方社会对小说的现有界定和期盼,以及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的空缺等。本文拟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葛浩文如何能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成为《呼兰河传》英译本的不二人选。二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研究发现,在译前阶段,由于葛浩文对中国现当代小说浓厚的兴趣,他对萧红的“情结”,他本人因生活际遇而拥有的双语双文化能力,以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现当代中国小说研究和翻译的极大空缺等多种因素,使得他有意愿也有能力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而成为这部小说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在研究与理解了原文/原语世界的基础上,主要对译语/译文呈现出来的世界进行适应,翻译手法倾向于归化以满足目标读者和西方主流世界的期待,这都是译者为提高译本在读者群中“生存”的可能性而有意为之的策略。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将对萧红作品外译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有所启示,同时,本文对于研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其早期翻译特点有一定贡献。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也可以作为个案证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可行性及对翻译实践活动的解释力,希望能对中国本土理论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其他文献
家庭农场是现代新型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模式,今年来,在各地发展蓬勃。但是我国传统农业建设历程长,经营主体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建设的内容和模式之间存在较多问题,政府也
功率变换器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会表现出非线性系统特有的分岔和混沌等现象。由于这些非线性现象会使得变换器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破坏其安全工作,所以要深入分析这些非线性
由于高光电转换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s)被认为是目前有前景的一种光伏电池。在传统的DSSCs器件中,敏化染料起着吸收太阳光子、产生并传输电子的作用,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监测断面的选择在废气污染源监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无法找到完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断面时,以前常将监测断面选择在砖砌烟囱上的方法.通过实验,否定了该方法应用于
结合当前世界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简单从下述八方面谈谈我国铁路信号技术的未来发展。“故障—安全原则技术”;“高水平的实时操作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新技术的应用”;“计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在社会活动巾发现了大量的埋藏物,由埋藏物的发现而产生的权益纠纷也不断增加。埋藏物的发现广义上来说包括以国家为代
在某些具有低速直接驱动的场所,要求电动机能在很小的直径(100mm左右)下输出数百牛米的力矩,为了满足这类需求,本文研究了电磁减速式低速轴向永磁同步电动机(以下简称低速永
摩擦系数是软包装行业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重大难点。塑料薄膜的制造工艺不同致使产品表面的形态有所差异,而这通常会对薄膜通过机器、设备时的流畅性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