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型社会—温饱型社会—初级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逐步演进升级的过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实现了温饱,在20世纪末实现了初级小康,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要顺利实现这样一种社会进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不行的。 在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小康社会,要以反贫困理论和小康理论为理论基础。反贫困理论明确了贫困概念,从提高能力和提供机会两方面来阐述如何扶贫,并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反贫困的思想和实践。小康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近20年建设小康的实践,到2000年末已经建成初级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未来的20年中还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反贫困理论和小康理论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运用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黑龙江省农村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可以分为完全实现温饱水平、完全实现初级小康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三个阶段。由于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多、基础差,和其它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该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时间要相对更长,不能与其它地区同步实现小康。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着农民脆弱性高、低素质屏障难以消除以及区域经济落后等几个难点问题,严重的制约着这一地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脆弱性风险包括自然灾害、疾病、市场风险等。低素质屏障在不断的扩展、深厚,内部风气不良。区域经济严重滞后,农民收入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解决这些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采取灾害预警、灾害保险、合作医疗、改善基础设施、控制人口、发展教育、促进农民增收等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难点问题。此外,绿色GDP核算是一种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也是农村贫困地区建设农村小康的一个新思路。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工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产生了很大的生态效益。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从GDP增长中扣除生态环境成本,以此作为生态效益的补偿支付给农村贫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