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无疑已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命题。讨论、对话、探究、体验、自主和合作等均成为了当下中小学教师尝试使用的教学方式。然而,学生“被自主”、“被探究”、“被合作”、“被对话”式的现象却随之显现,普遍存在某些课堂,呈日趋严峻之势。基于此,本研究力图反审检视语文新型课堂建设中的教学方式问题,从案例、现场着手,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维度说明“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切近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学生为本’”。本论文研究是以上海市K学校为基点,是基于历时一学年(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在该校进行的新型课堂建设的田野观察的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本研究的缘起及意义谈起,交代研究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第二章阐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并作研究综述。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结合发现学习理论、探究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将本研究中“教学方式”的视为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总和;将“新质”的概念定义为:指的是教师摒弃传统课堂上权威式主导式的师本化讲解,代之以灵动的教学语言、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即时的生成信息与预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作为课堂即时的“第二教材”、以师生和生生等多向度交流为载体、以学生的多方面学力养成为旨归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总和。第三章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再探了新课程下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分别是:学案导学的自主型教学方式、以学生质疑应用为主的探究型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合作型教学方式、以生生评价为主的对话型教学方式。第四章集中呈现新课程下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三种实施现状: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实践”,轻“反思”;提出了四条对策建议:规避放手太多而难以聚拢的低效自主之策略、规避浅尝辄止或偏离主题的低效探究之策略、规避流于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低效合作之策略、规避对象单一或互动单向的低效对话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