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无线网络服务需求的增长,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渐进性能分析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自己许多特殊的要求或者独有的性质,如网络的动态性、环境的特殊性、拓扑的连接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这些要求和性质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限制,也使得其性能分析更加的复杂。同时,为了提高网络的性能,在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候,人们时常会在网络中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或者特性,比如使用移动传感器节点(Mobile Node),采用多播传输(Multicast),引入辅助节点(HelpingNode)或者基础设施支持(Infrastracture Support)来提高网络的性能,这些也使得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更具有挑战性。另一方面,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将呈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本文主要考虑的是异构无线网络和混合无线网络的拓扑分布、容量和时延问题,分析了不同场景和传输模式下的网络性能,并进而探索如何合理的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殊性质,以及如何设计和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提升网络的性能。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网络拓扑分布的大规模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容量性能,并研究了网络拓扑分布对于网络性能的影响。我们首先考虑无障碍物情况下不同拓扑分布对网络容量的影响,对不同的网络空间拓扑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其容量并进行比较。在对该结果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和推测的基础上,我们进而导出并证明了一些更一般的结论。比如,我们发现,对于均匀分布的普通节点,规则分布的中继节点是容量最优的;当普通节点不是均匀分布的时候,规则分布的中继节点不再是最优的,但是其与最优分布之间的差距不会超过一个常数倍。在现实中,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都铺设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地区。这些复杂环境中的障碍物体会对传感器节点的分布和无线电磁波的传输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将以上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对有障碍物情况下各种拓扑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量进行分析。我们设计出一种优化算法,对于给定的障碍物分布,我们可以给出更好的网络节点分布,以改善网络容量。我们还对该算法的复杂度和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针对有基站支持的混合网络,我们研究了其在移动多播模式下网络的容量-时延性能。我们首先分析了独立同分布运动模型下两跳无冗余网络的性能,并研究了如何利用冗余来提高网络容量-时延性能。然后,我们又进一步考虑了随机游走移动网络的性能。在对结果进行比较中,我们发现当基站数量或者多播规模达到一定门限后,基站辅助模式下的两跳无冗余和有冗余中继算法都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还发现如果利用基站来提高网络性能,特别是采用有冗余算法时,基站的数量必须足够多,否则甚至会对网络的性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他文献
矢量传感器由声压传感器和质点振速传感器复合而成,其P-V声强法的研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高潮。P-V声强的傅里叶变换即为互谱,互谱强度比值可用于目标方位估计。 本文
离散系统(即映射系统)混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许多动力系统的模型均是以映射的形式给出,比如在混沌控制与同步、人工神经网络、混沌保密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取得很大程度的变化。工程师在设计和检测电子器件时,示波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被誉为工程师的“第二双眼睛”。它可以将微观不可见的电子信号实际情况展现出来,使用户可以看出设备工作是否和预想的相同。目前阶段我国的数字示波器占有量还不高,国内数字示波器的研发也刚起步不久,技术还比较薄弱,尤其是便携式示波器。通过调研发现即使几大世界知名的示波器厂商的产品也能发
超宽带无线通信是近年来无线通信学术研究和实用化开发的技术热点,超宽带无线通信信号具有频谱很宽、功率谱密度极低、传输速率高、多址容量大等特点.在频谱资源日益紧张、传
随着通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通信用户数量日渐增多,导致有限的频谱资源日益稀缺。认知无线电方法可使得认知用户(CU)利用空间的白谱进行通信,提高了频谱利用效率。认知CDMA系统,不
通信的最终目的是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但是在传统网络中,其绝大多数网络设备被网络连线所禁锢,无法实现可移动的网络通信,因此无线
本课题着眼于网络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立足于可扩展性,在寻求有效的网络QoS支持机制的同时,亦将研究重点放在端系统支持的QoS上,同时注重结合工程实践.秉承DiffServ将复杂性推
电子技术的进步,带来了雷达体制的多元化发展.雷达信号脉内调制形式的增多和大量使用,为雷达信号的分选识别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识别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号处理的日益繁
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最为活跃和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随着对移动通信服务业务要求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热潮.而无线信道的研究又是移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