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生物被膜特性及形成相关基因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6782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肠道,对人类健康和养殖业发展具有重大潜在危害,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宿主发病甚至致死。普通变形杆菌是变形杆菌属中具有重要致病意义的病原之一,可引起败血症、泌尿道系统结石、痛风、慢性中耳炎、创伤感染等,也可引起膀胱炎、婴儿腹泻、食物中毒等,是医院交叉感染的主要病原。近年来,有关变形杆菌致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曾对控制细菌性疾病,促进养殖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在使用抗生素控制某一细菌疾病同时,经过抗生素筛选,宿主体内的其他条件性致病菌耐药性逐渐增强。细菌耐药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外,病原要想对宿主致病,首先必须能够在宿主体内定殖并逃避各种机体防御系统。吞噬细胞作为机体重要防御屏障,可吞噬进入机体的病原,对其清除具有重要意义。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作为细菌重要耐药机制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避性,是造成临床慢性感染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从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发病和死亡扬子鳄体内分离到18株普通变形杆菌。对分离的18株普通变形杆菌进行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4株具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3株具有中等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仅有1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较弱,占比分别为77.8%,16.7%和5.5%。在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14株菌中,选取一株对卡那霉素敏感的强生物被膜菌株Proteus vulgaris XC 2,作为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的受体菌。为方便后续试验,我们对受试菌株生物被膜形成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生物被膜最适形成条件为在含有0.2%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24 h。在进行转座突变前,对Proteus vulgaris XC 2菌株生物被膜态和浮游态(planktonic)体外条件下的抗RAW264.7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RAW264.7细胞对2者具有相同的吞噬能力。用含PUT mini Tn5转座质粒的大肠杆菌与Proteus vulgaris XC 2进行三亲结合,经筛选传代后,共获得500个转座结合子的突变库。采用结晶紫法,对各菌株生物被膜进行定量试验,结果共获得3株生物被膜缺陷株。其中,一株经传代死亡。对剩下的两株利用TAIL-PCR技术扩增插入片段侧翼序列。最终,经扩增,测序,比对,明确一株生物被膜缺陷株失活基因为glpC,另一株未能获得失活基因。在对突变株进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中,突变株对pH耐受性、受试抗生素敏感性均明显降低,对有机溶剂耐受性与有机溶剂种类有关,RAW264.7吞噬细胞系对普通变形杆菌的吞噬能力与glpC基因失活与否相关而与细菌存在状态(生物被膜态或浮游态)无直接关系。
其他文献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该病毒可引起4~45日龄的雏番鸭以软脚、肝脾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高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