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坐落于中国西北部,拥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该陆地边境线长度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多国接壤。新疆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通往中亚及欧洲的重要的贸易纽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间家畜交易往来、候鸟及野生动物迁徙,动物的体表寄生蜱虫宿主范围不断扩大,造成不同种族人群和家畜蜱传疾病的感染。本次研究目的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陆地边境线地区蜱虫种类的鉴定以及解析蜱虫中携带的病毒谱和被蜱虫叮咬的重症患者病例分析,为我国以及国际间蜱虫传播病原的监测提供共享信息,同时为蜱传病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1)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域(边境线为主)15个县市家畜体表寄生蜱和游离蜱,蜱样本首先进行形态学鉴定,之后基于线粒体12S rRNA、COI、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蜱种鉴定,并构建遗传进化树对蜱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2)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新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和图兰扇头蜱)和蜱叮咬病人(已昏迷,在重症监护室)全血进行宏病毒检测;(3)对于立克次体种类的鉴定运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针对蜱虫叮咬后重症病人血液及两例相对应蜱虫样本的DNA分别进行6个基因【编码17kDa蛋白抗原(17kDa),外膜蛋白A(ompA),外膜蛋白B(ompB),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 A),细胞表面抗原1(sca1),细胞表面抗原4(sca4)】片段的扩增和测序;(4)对5例阳性病人进行ELISA立克次体含量测定;(5)5例病人按照国标立克次体用药(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1)在新疆15个县市共采集到13794只动物寄生蜱和245只游离蜱,经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本研究寄生蜱隶属三属四种,包括革蜱属的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蜱,扇头蜱属的图兰扇头蜱,游离蜱均为亚洲璃眼蜱蜱;(2)高通量宏病毒测序显示:(1)在蜱和病人中共同检测到10种病毒,分别为:刚果出血热病毒、布若那正内罗毕病毒、塔城蜱病毒2、塔城蜱病毒5、伯乐蜱病毒1、伯乐蜱病毒2、伯乐蜱病毒4、泰顺蜱病毒、蜱白蛉病毒、人阿尔法1型疱疹病毒;(2)仅在蜱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为23种,23种病毒主要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黄病毒科、弹状病毒科、白蛉病毒科、细小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内罗毕病毒科;(3)5例病人和收集到的两只相对应的蜱虫的核酸分别检测到康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饶氏立克次体3种立克次体;(4)ELISA结果提示不同病程中血液中立克次体含量不同,随治疗时间立克次体浓度降低,蜱咬病人病情好转,说明抗感染治疗方案有一定效果。结论:(1)边缘革蜱和亚洲璃眼蜱是新疆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图兰扇头蜱是新疆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2)蜱携带多种蜱相关及人相关病毒,首次在我国蜱叮咬病人血液中检测到布诺那病毒;(3)5例斑点热感染阳性病人血液及叮咬人的两只蜱虫核酸中均检测到3种立克次体核酸,分别为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说明蜱虫叮咬在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和康氏立克次体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4)本研究蜱携宏病毒谱的解析为我国内陆地区及国际间蜱传疾病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构架。未来应动态监测新疆边境地区人、动物、优势蜱的蜱传病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流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