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普遍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的现象,表现出了分数择校、金钱择校、权利择校、购房择校等多种形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严重违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和就近入学原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更加剧了中小学校校际间的两极分化,为教育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条件,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当前,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择校问题出现在学校,表面看来是一个教育问题,但事实上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在教育领域的综合反映。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方面、政策方面、观念方面等等。
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配合。国家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大对义务教育的监管力度,治理教育不规范操作;制定统一的公立中小学校软硬件标准,实行中小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校际轮换制度。学校要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建立开放的教育平台,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社会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择校,建立教育信息公布机制,向民众提供教育信息和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