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以来,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城市化后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现代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生产力的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间的作用关系对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1995-2011年全国31个省市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为基础,探究两者间的作用关系,首先在界定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全面的测度地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其次以31个省市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为依据,采用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分类,据此分析每类地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地域发展特点;最后以城市化聚类结果为依据,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分地区研究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均存在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异,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北京和上海的发展优势明显,拉高了全国平均水平,从而致使全国将近三分之二的省市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2)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北京和上海归为一类,中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归为一类,西南和东北地区归为一类,海南和西藏归为一类。北京和上海综合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最高,但人均绿化情况和人均居住情况拉低了其城市化综合水平,且现代服务业相对收入水平低;第二类地区绿化和居住状况较好,具有较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第三类地区城市化发展潜力大,服务水平较高,但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水平低;第四类地区城市化综合因子得分较低,但其产业因子、景观因子和发展潜力较大。(3)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三类地区的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而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普遍性而非地区性的。(4)三类地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第一类地区现代服务业随着城市化的波动而负向变动,且呈先变大后减小的趋势,第二类地区呈正向变动,也呈现先变大后减小趋势,第三类地区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波动响应不大,仅在原有水平上下波动;第一类地区城市化受现代服务业波动的影响较大,第二类地区城市化受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在三类地区中最低,但其对城市化影响的持续期较长,第三类地区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明显,但其对城市化的当期影响较大,影响持续期较短。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扩展了研究主体的内涵。根据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扩充其内涵,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价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避免了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2)研究视角独特。现有文献大多根据地域划分标准,研究东中西部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没有充分考虑其自身发展特点,本文在综合评价全国31个省区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发展特点分别对其进行聚类,然后研究不同类别内两者间的作用情况,避免了地区的被动分类,利于研究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地域分布特点。(3)研究方法较新。城市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聚类均属于指标、时间和个体的三维聚类,三维数据的聚类比较复杂,国内现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SAS编程对其进行聚类,实现了方法引用的创新。本文的不足之处:虽然根据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和内涵对其进行了界定,但由于本文界定的现代服务业范围与现有统计口径不完全相符,数据获得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文只能扩大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做大致估计,无法得到与本文定义相符的现代服务业的精确测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