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帕金森病的一个临床亚型,较震颤型PD起病隐匿,且致残率更高,预后更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以肌强直、运动迟缓笨拙等为主要表现。目前西药治疗虽可部分缓解患者运动症状,但远期疗效不佳。为探索该病,中医学相关学者也做出了多方努力,却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肯定,尤其是在非运动症状改善方面。益肾逐瘀疗法也被用于该病的治疗,但在临床应用推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的影像学技术手段,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前景广泛,为中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目的:(1)探索益肾逐瘀疗法治疗强直少动型PD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2)观察强直少动型PD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3)研究PD相关量表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收集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并符合病例纳入、排除标准的强直少动型PD患者9例,给予培元解痉汤加减治疗,采取动态疗程,治疗1-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及入组28天评估中医证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生活质量等相关量表,采集入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相关数据。纳入与治疗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用于治疗前功能核磁数据比较。临床量表疗效评估采取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功能核磁数据中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均采用t检验,量表与感兴趣脑区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入组28天时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评分较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大部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MMSE、自主神经量表、PSQT、 NMSS、PDQ-39评分及入组28天时UPDRSⅢ评分较疗前均有改善的趋势。(2)强直少动型PD患者较健康正常人相比,脑网络发生了明显变化,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或减弱,其中突出表现为双侧中央后回与双侧丘脑之间功能连接的减弱。(3)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部分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且在连接网络中杏仁核是一个重要节点,未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减弱的连接中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壳核之间在治疗前表现为治疗组>正常对照组。(4)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UPDRSⅢ评分和脑功能连接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表现为和右侧扣带回前部与右侧丘脑、左侧杏仁核之间,左侧扣带回前部和左侧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呈正相关,和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后回、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回之间,右侧中央前回与右侧辅助运动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呈负相关。(5) NMSS评分、自主神经量表评分均和感觉运动皮层无线性相关,主要表现为和边缘系统内部脑区之间、边缘系统与尾状核或苍白球之间连接的线性相关。(6)PDQ-39评分和右侧扣带回前部与左侧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呈正相关,左侧中央前回与右侧辅助运动区之间、左侧中央前回与右侧中央后回之间的连接呈负相关,这与UPDRSⅢ及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评分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相关性一致。另外,与PDQ-39评分呈线性相关的还有边缘系统内部脑区之间、边缘系统与苍白球、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结论:(1)益肾逐瘀疗法可能通过调整紊乱的脑功能连接而发挥治疗作用,对强直少动型PD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强直少动型PD的脑功能连接网络较健康人发生了明显变化,双侧中央后回与双侧丘脑之间功能连接的减弱表现突出,推测可能与患者感觉异常、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紊乱有关;(3)PD运动障碍和双侧感觉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破坏有关,而为了弥补运动障碍,边缘系统相关脑区可能发生了代偿;(4)PD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发生可能与边缘系统和基底节之间的功能连接紊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