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脑瘫,是指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阶段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永久性损害,形成以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损害原因可能是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因素,可以是原本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也可能由于神经系统本身发育异常。脑瘫在我国的总体发病率尚缺少精确的统计,综合各地流行病学报道得出约在2-4‰。其主要高危因素可总结为早产、难产、缺氧、黄疸,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脑瘫常合并癫痫和智力、视觉、听力、语言等各方面障碍等,较大年龄患儿还可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行为及情绪异常。这些合并症使得本就缺乏运动能力的脑瘫患者的生存质量雪上加霜,因此关注并积极处理这些合并症具有重要意义。脑瘫的治疗需要内科、外科与康复医学全面、系统地配合,早期干预,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和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在脑瘫治疗领域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历代医家都有关于发育迟缓以及肌肉拘挛、僵硬或瘫软等脑瘫典型表现的散在记载。近年来,推拿按摩、针灸、药物熏蒸、穴位注射等中医疗法与Vojta法、Bobath法等现代医学康复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值得肯定。随着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发病率日益减少,脑性瘫痪成为儿童肢体致残的最主要疾病,其所需的治疗、康复、护理等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脑瘫患儿来说更好的运动功能就意味着更美好的人生前景,因此对于脑瘫的治疗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引入我国后,为脑瘫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吸引了大量学者投身于相关的研究,于是让脑瘫的外科治疗、康复治疗、中医药配合治疗等临床研究以及病因学、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等基础研究都进入到一个蓬勃迅猛发展的时期。在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学者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SPR术不但可以应用于脑瘫痉挛,还可以有效解除痉挛性截瘫、脑外伤后遗症等疾病的肢体痉挛,让更多患者得到了SPR术的帮助。同时,学者们也在术式改进方面作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不断作出创造性的尝试。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脑性瘫痪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对比,系统地整理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工作者提炼兼顾临床价值、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诊疗思想作出铺垫。通过对脑瘫合并症、SPR术改进历程的探讨与思考,认为脑瘫合并症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3岁至学龄前是SPR术介入的最佳时机,SPR术的改进应首先考虑术野、缓解痉挛和脊柱稳定性三方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