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Wistar大鼠卒中后抑郁(PSD)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病理检测、行为学检测和免疫组化蛋白定量、RT-PCR-mRNA检测,以及用丁苯酞注射液干预后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表达的对比。初步探讨FGF-2在脑卒中后抑郁动物神经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及丁苯酞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方法:1.PSD大鼠模型的制备以及实验分组:所有动物造模前先开放场地实验(OPEN-FIELD法)进行筛选,选择评分相近的大鼠,获得250g-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将56只合格大鼠称重,排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4 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n=8)、卒中组(The stroke group)(n=8)、PSD 模型组(model group)(n=20)、药物干预组(drug inervention group)(n=2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2-VO)建立脑缺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用孤养法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方法,造成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药物干预组予灌胃针灌丁苯酞注射液,剂量为20mg/kg/d,于造模后第2天即开始给药;PSD模型组和卒中组、假手术组大鼠灌饲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按照造模后观察及处死时间将四组随机分为两天组(2d)、九天组(9d)、十六组(16d)、二十三天组(23d)四个亚组,假手术组和卒中组各亚组分别为2只动物,PSD组和药物干预组各亚组分别为5只动物。2.PSD大鼠的行为学检测:采用开放场地使用(Open Field Test,OFT)检测大鼠的自发活动、兴趣、自主探索能力等,共同来评定模型的抑郁状态;观察对比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及记录各组大鼠蔗糖水消耗量来检测大鼠的兴趣感和快感;通过各观察点不同来描述各亚组观察指标的动态变化。3对比观察各组PSD大鼠脑海马区HE染色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区FGF-2蛋白的表达,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检测PSD大鼠模型海马FGF-2、FGF-2 mRNA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测定显示:①重变化:造模后,卒中组、PSD组、NBP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体重均有下降,9d后同时间点卒中组、PSD组、NBP组,P<0.05;NBP组与PSD组比较,在16d、23d时间点体重增长加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蔗糖水消耗试验:造模术后2天各组大鼠蔗糖水消耗量下降,卒中组、PSD组、NBP组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卒中组相比,在观察点16d、23d明显差异(P<0.05),NBP组蔗糖水消耗量增加明显;NBP干预组较PSD组的蔗糖水消耗量,在9d、16d、23d差异明显,P<0.05。③开放场地(OFT)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卒中组、PSD组、NBP组在造模后的运动水平呈下降趋势,以PSD组最明显,在各观察点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异(P<0.05);在16d、23d点,NBP组较PSD组差异明显,P<0.05,NBP应用能改善大鼠卒中后抑郁的运动水平。.PSD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垂直运动能力下降,2d、9d、16d、23d观察点(P<0.05);NBP组在造模后9d内,垂直探索能力呈下降趋势,其后逐渐恢复,在9d、16d、23d处较PSD组差异明显(P<0.05),NBP干预后,PSD大鼠垂直探索能力有所改善。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卒中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在9d、16d点FGF-2表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与卒中组比较,在9d、16d、23d处有明显差异(P<0.05);NBP组与PSD组比较,在9d、16d、23d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定量PCR:PSD组大鼠FGF-2 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较卒中组在9d、16d、23d点有明显差异(P<0.05);NBP组在干预9d后高表达,并逐渐上升趋势,(P<0.05),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论:1、丁苯酞注射液可促进海马细胞内FGF-2的表达,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活动、兴趣和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