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产电对河道底泥有机污染物的强化降解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in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涌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底泥是河涌污染物的“汇”和“源”,也是污染河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开发有效适用的河涌底泥修复技术是解决河涌水体污染的关键途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能源技术,可以在加速污染物降解的同时从生物降解过程中回收电能。本研究构建了底泥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s),结合电化学、微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对河涌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SMFCs构型对其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SMFCs对河涌底泥中不同极性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并使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随后,重点研究了SMFCs对河涌底泥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和多溴联苯醚(PBDEs)的强化降解功能,并结合基因芯片(GeoChip4.0)数据对其降解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构建了扩大化的、可在污染河涌原位应用的SMFCs。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  1)在SMFCs制作和放大应用时,阴极面积宜控制在阳极面的1-2倍,阳极碳毡间距应选定为6-8 cm之间。阴阳极的距离应根据质子传导和水中溶解氧的情况来具体设置。  2)实验构建了内阻低(96.69欧姆)、产电稳定的30 L SMFCs,最大功率密度达到4.32 mW/m2,开路电压为0.75V。SMFCs能显著促进河涌底泥中多种有机物的降解,对正己烷、正己烷/二氯甲烷(4/1)、二氯甲烷、甲醇四个洗脱部中有机物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0.60、0.61、1.16、6.0倍。对照组底泥、SMFCs底泥、SMFCs阳极的微生物群落的香浓指数分别为4.84、4.77和3.90,这说明SMFCs底泥和SMFCs阳极比对照底泥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SMFCs中,与产电和烃类降解有关的微生物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3.8%和64.66%,与杂环、苯环类降解有关的微生物相对丰度则提高了近一倍,这表明SMFCs在富集降解功能微生物、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3) SMFCs可以显著加速PAHs的降解,与对照组相比,PAHs的降解率提高了43%。PAHs环数越多,对照对其降解的越慢。SMFCs对2-6环PAHs的降解效果较好,特别是对底泥中含量较高的四环PAHs,使其浓度从3275.7 ng/g降到1728.2 ng/g。功能基因芯片的分析表明,SMFCs中与PAHs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提高,26类功能基因中,有19类相对丰度提高,9类相对丰度大于20%的功能基因中有8类在SMFCs中显著提高,这说明SMFCs能显著富集PAHs降解功能基因。原始底泥中PBDEs的含量为1133.5 ng/g,SMFCs降解了PBDEs总量的10.78%,比对照提高了近一倍。通过功能基因的分析表明,SMFCs中降解PBDEs的双加氧酶基因相对丰度提高,进一步解释了SMFCs能显著增强PBDEs的降解。  4)用石墨板和碳毡构建的100 L SMFCs,结构稳定、易于投放,且有大的电极表面积利于功能微生物附着生长。经过长达2年的运行,SMFCs底泥中总有机碳(TOC)、烧失量LOI、易氧化有机物(ROOM)的降解率分别增强了4.8、1.4、1.5倍。构建的能量管理系统(PMS)能够收集储存SMFCs产生的电能并为LED灯或手机等低功耗电子设备供电,但该SMFC-PMS的能量转化效率较低,尚需提高。在实验室模拟和放大基础上,本研究还在顺德污染河涌现场成功实现了SMFCs的启动和运行,为进一步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意义和应用意义是:(1)本研究使用珠三角典型污染河涌的底泥和水体构建了逐级放大的SMFCs装置,在接近实际污染环境的条件下揭示了SMFCs对有机污染物的广谱降解规律,这对理解SMFCs中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驱动的物质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和科学合理的应用SMFCs提供了关键信息;此外,研究还首次证实了SMFCs对实际环境样品中难降解污染物PAHs和PBDEs的强化降解作用,结合国际最先进的环境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4.0)技术,从功能基因水平揭示了SMFCs对复合污染环境中微生物代谢网络的调控作用机制,为SMFCs的污染生态修复功能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2)本研究模拟实际污染环境,对扩大化的SMFCs装置的长期综合性能(100 L,>2年)进行了分析,结合研发的SMFCs适配的超低压电能管理系统,在证实了SMFCs作为强化修复同步电能回收的新技术在复合污染环境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尝试了将优化放大后的SMFCs在珠三角典型污染河涌中进行实际环境测试并成功启动运行。上述研究为将SMFCs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灵活的污染河涌修复技术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也为将该技术进一步在实际污染河涌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该文简要回顾了多钩类单殖吸虫的传统分类与系统学研究历史及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选取部分危害严重的多钩类单殖吸虫为材料,采用常规的形
通过纯培养法对云南的安宁盐矿的卤水样品和一平浪盐矿的岩盐、盐土、卤水样品进行初步研究,采用合成海水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结果获得57株细菌。主要采用酶法提取它们的DN
线粒体不仅是提供细胞能量的代谢中心,还是信号转导的一个整合中心,调控了细胞代谢、天然免疫和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已有充分证据证明Akt能靶向调节线粒体,而线粒体能否反
新生血管的形成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物质基础。使用药物阻止新的血管网络的形成有望有效的治疗肿瘤。本文探索出三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了较高纯度的人血管内皮抑素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脂酶Cγ-2(PLCγ2)是B淋巴细胞内两个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P13K的催化产物PI-3,4,5-P可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传递信号。PLCγ2催化水解PIP产生IP和DAG
榕树(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与传粉榕小蜂(昆虫纲:膜翅目:小蜂总科:榕小蜂科:榕小蜂亚科)是传粉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的经典范例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榕树与传粉榕小蜂是“一对一
植物功能性状定义为在个体水平测定的一系列形态学、生理学和物候学特征,用以表征植物对当地生物因子(竞争、互利共生、植食、寄生等)以及非生物因子(土壤、地形、气候等)的适应性
亨廷顿疾病(huntingtons disease,HD)是一种遗传性的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点为不受控的运动、精神失常和意识衰退。成体神经干细胞(adult neuralprogenitor cells,aNPCs)增殖和
目前有关植物抗盐性多是以农作物和低等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对胡杨的报道,主要是盐胁迫下液泡膜微囊ATPase活性的变化。本实验以胡杨和盐敏感杨树为研究材料,利用具有组织特
细胞系统通过整合来自内部基因组的数字化信息和来自外界的刺激,从而得以动态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目前基因组的信息基本上已经是可以获得并分析的,这暗示着生物科学似乎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