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株型驯化的遗传调控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Khush1997;Cubas,Lauter et al.1999)。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开始种植来自热带或亚热带的湿地和沼泽地的野生稻(Oryza rufipugon)。普通野生稻具有匍匐生长和分蘖过多的株型特征,不利于密植高产栽培。在漫长的人工驯化过程中,古代人类对有利的位点进行选择,逐步把野生稻的株型驯化成直立生长和分蘖适当的栽培稻(Oryza sativa)株型,但其遗传调控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我们用海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籼稻品种:特青)进行杂交,并用特青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多次回交(BC3F2),构建了以特青为背景的携带野生稻片段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该套置换系基本覆盖了野生稻的基因组。用这套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初步把控制野生稻株型的基因PROG1(PROSTRATE GROWTH1)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还选育了包含很短目标基因片段的近等基因系NIL(PROG1)。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并克隆到控制野生稻株型建成的关键基因PROG1,该基因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锌指蛋白。通过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单杂交实验证明了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个定位于细胞核的、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的转录因子;对各种水稻品种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在PROG1的编码区中有一个SNP引起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可能使该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推测这是导致由野生稻株型驯化成栽培稻株型的主要原因,并且通过定点突变转基因的方法证明了我们的推测。通过RT-PCR,Realtime-PCR以及原位杂交的方法,阐述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ROG1优先在水稻的侧腋分裂组织表达,该部位是水稻分蘖形成的地方,表明该基因参与水稻分蘖的调控过程。
其他文献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微系统的小型化,高性能,多功能,低功耗和低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TSV技术的三维系统封装(3D SiP)技术愈发显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中国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因素,严重阻碍着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传统上有两条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减少
太阳能发电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各类光伏器件发展迅速,为光伏发电取代传统发电积蓄力量。然而太阳能电池在制造生产过程
绞杀榕是热带雨林中的一类重要树种,它的存在有利于森林中树种的更新换代,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并且能够在热带雨林的恢复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绞杀榕在不同季节的水分利用
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可以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地对非合作运动目标(飞机、舰船、卫星等)成像,因此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ISAR研究对象也由早期的平稳运动目标扩展为复杂运
学位
学位
日益增强的旅游活动干扰已成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持续管理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评估乡土植物种的基本特征、质量
种间杂交是生物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尤其在植物中,但目前人们对这一现象可能在植物进化中所起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并且存在着长期的争议。近年来,自然杂交被认为是生物进化的一个
本文对景观生态学十大研究课题中研究相对薄弱的前沿课题——景观格局优化专题作了探索性研究。对泾河流域六盘山南麓一个以林地、耕地、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20km×15km的景
随着器件尺寸的缩小,多晶硅浮栅型闪存面临着如何实现高可靠性、更快速度、更低功耗以及更低工作电压的巨大挑战。同时,随着低成本、便携式和柔性电子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存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