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将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 d palate,UCLP)患者术后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中下面部颌面形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及测量分析对比,研究替牙期UCLP患者术后中下面部不同的颌面形态,以期为替牙期UCLP患者术后颌面部畸形的诊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替牙期UCLP患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 d palate,UCLP)患者术后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中下面部颌面形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及测量分析对比,研究替牙期UCLP患者术后中下面部不同的颌面形态,以期为替牙期UCLP患者术后颌面部畸形的诊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替牙期UCLP患者共20例(平均10.7±1.64岁)为病例组;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替牙期非唇腭裂患者共20例(平均9.65±1.76岁)为对照组;对入组患者行锥体束C 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并将CBCT以Dic om数据格式导入至图像处理软件MIMICS 19.0中,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将三维重建的STL文件导入至图像处理软件UG NX 12.0中,进行三维模型各标志点的定点测量;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对照组患者左右两侧之间以及对照组分别与病例组患者裂隙侧、非裂隙侧之间中下面部颌面形态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左右两侧各同名标志点到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中,Iof点、Zy点、Id点、Idc点、Cor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中,Zm点、Mx点和Co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冠状面的垂直距离中,各同名标志点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非裂隙侧与对照组各同名标志点到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中,S pc点、Spm点、Or点、Zm点、Idm点、Go点、Mf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中,Spr点、Spc点、Bc点、Go点、Sig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冠状面的垂直距离中,Spr点、Spc点、Or点、Iof点、Zm点、Zy点、Bc点、Id点、Idm点、Go点、S ig点、Cor点、Mf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裂隙侧与对照组各同名标志点到矢状面的垂直距离中,Spr点、Spc点、Spm点、Or点、Zm点、Sig点、Mf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中,Spr点、Spc点、Spm点、Bc点、Idc点、Idm点、Go点、Sig点、Cor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冠状面的垂直距离中,Spr点、Spc点、Spm点、Or点、Zm点、Zy点、Mx点、Bc点、Id点、Idc点、Idm点、Go点、Sig点、Co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替牙期UCLP患者中下颌面部存在不同程度宽度、高度和深度的不足;2.对UCLP患者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可便于观察颌面形态的异常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不同腭裂裂隙宽度的患者行Furlow法腭裂修复术后,根据其腭咽闭合功能状态,来探究宽度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从2012-2020年44例腭裂患者的资料,纳入要求是患者均为不完全性腭裂、一期均采用Furlow法修复且未行二期修复、术后未行语音训练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等。根据术前腭裂裂隙宽度的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较窄组、中等宽度组、较宽组,分别对每一位研究对象从主观
目的:普通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属,被认为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临床上与裂褶菌相关的病例报道,以深部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的感染)较为多见。自1950年首次从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中分离出裂褶菌后,未再发现有关裂褶菌导致甲真菌病的报道。此外,国内外尚无裂褶菌感染毛发的病例报道。须癣毛癣菌可侵犯皮肤、指(趾)甲以及毛发,是甲真菌病和头癣
目的:位点保存技术已经被证明有助于延缓拔牙后的牙槽骨萎缩和改建,控制软硬组织的持续丧失,确保后期种植手术的顺利开展。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生物活性玻璃(Bioglass)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9(rhBMP9)的结合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成骨能力的影响;探索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生物玻璃与rhBMP9的结合在大鼠牙槽窝位点保存术中的成骨性能,为其将来更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
目的:巴克斯毛霉属于接合菌亚门,毛霉目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实验通过制作真菌透甲模型,探讨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有无侵犯甲板的能力,根据透甲时间分析比较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与须癣毛癣菌之间的差异,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受侵甲板组织的微观变化情况,比较两菌株对甲板的破坏程度有无区别。另一方面,对4个不同年龄组的毛发进行体外毛发穿孔试验,根据毛发穿孔时间评估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对毛发的侵袭能力,统计各
第一部分: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目的:建立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ICR小鼠40只,随机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组20只。两组小鼠均接受免疫抑制,模型组在舌背接种浓度为1×107CFU/mL的SC5314白念珠菌菌液,空白对照组在舌背涂抹生理盐水。在接种后的第3天,行临床表现观察、舌背白斑面积评分及舌背真菌载量测定,处死动物行组织载
目的:含活性复合磷酸钙氟(Activated Calcium Phosphate Fluoride Complex,ACPF)的牙膏是一种新型再矿化牙膏,可快速释放钙、磷离子并沉积到牙釉质表面,有利于早期龋齿的无创伤治疗。目前国内外关于含酪蛋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生物活性玻璃(NOVAMIN,ACTIMINS)的牙膏再矿化效果临床研究较多,但尚无对含活性复合磷酸钙的牙膏的相关研究。本
目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在口腔种植领域应用广泛,但拔牙后使用PRF进行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仍有争议。本研究是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拔牙后使用PRF在位点保存中的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知网、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检索时间为2020-08-25前发表的有关在
目的:通过对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评价单独应用CGF行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探讨CGF的成骨潜能,从而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06-2020.06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上颌后牙缺失接受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病例。根据纳入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共有70枚种植体(53名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上颌窦提升
目的:多囊蛋白是一种新型的膜受体,能够感知外部信号,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可以从氨基酸、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等中获得信号,调控多种基本的细胞过程,包括蛋白质合成、生长、代谢、衰老、再生和自噬等。目前关于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多囊蛋白的作用以及多囊蛋白和mTOR之间联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多囊蛋白-1(PC-1)、多囊蛋白-2
目的:将大鼠牙龈间充质干细胞(rat gingiv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rGMSCs)和槲皮素局部注射于实验性牙周炎大鼠的牙龈中,探究其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为将来在临床上进行牙周微创再生治疗提供新的理念。方法:选取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A组)、牙周炎组(B组)、培养基组(C组)、rGMSCs治疗组(D组)及rGMSCs+槲皮素治疗组(E组),每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