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外,保乳手术已成为临床Ⅰ、Ⅱ期乳腺癌重要的治疗方法,而我国尚未能较普遍推广应用。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的增多、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患者参与治疗方法的选择,保乳手术将成为21世纪中国女性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成功的保乳手术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局部复发的几率,还应保持乳房良好的外观,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容效果,这就需要切除足够的癌旁组织,同时其缺损修复后又不明显影响外形。但目前对乳腺癌切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范围尚未探索出明确标准;另外,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女性乳腺癌在发病年龄、病理类型、乳房大小等方面均有不同,因此有必要探讨适合中国女性保乳手术的切除范围,提出规范化治疗标准,达到既能根治肿瘤减少复发,又能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的目的。 首先对我院过去采用切除癌旁组织较多的(切缘距肿瘤>2cm)象限切除法进行保乳治疗的185例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外观美容情况。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8.8%、96.3%、1.3%,10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6.4%、81.8%、13.6%,疗效与根治性手术相似;但象限切除美容效果优良率仅53.8%,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考虑是否可适当减少癌旁乳腺组织的切除范围,在不降低疗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乳房美容效果。 为探讨保乳手术安全切除范围,又对48例切缘阴性象限切除标本行次连续大切片检查,观察乳腺内原发癌及癌旁病变情况;另对62例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标本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癌和癌旁不同范围组织形态学改变及与细胞增殖或恶变潜能相关的肿瘤标志物PCNA、P53、C-erbB-2等表达情况,分析癌瘤向周边浸润及周围组织癌变趋向的规律;还又对照分析保乳手术后切缘阳性和切缘阴性两组病例,明确与切缘阳性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显示,95.2%的复发危险因素在癌旁2cm以内组织中,因此考虑至癌天津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旁Zcm是临床保乳手术切除的较安全范围,远离乳头端可缩小手术范围至癌旁Icm处;乳腺癌C一erbB一2扩增和P53突变时,行保乳手术应适当扩大切除范围(>Zcm);对组织学I级乳腺癌可减小保乳手术切除的范围(<Zcm);原发癌伴有广泛的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eta一eom卯nent,Elc)时,应扩大手术范围,同时术中详细检查切缘状况,确保切缘阴性,否则宜行全乳切除术。 综合分析本研究内容显示,形态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均表明在I、n期乳腺癌的癌旁组织中,保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绝大多数(95.2%)在瘤缘外Zcm以内存在,因此推荐以癌旁Zcm作为保乳手术的安全切除范围,同时对不同临床病理表现及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采用不同切除范围的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