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人群的边疆根植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交融共生、文化多元互动的地域。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和合共生的现象、民族关系的形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经济的发展特点、多民族信仰空间的差异化等问题为当下人类学分析与探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疆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多种宗教并存、多种经济类型互补发展、多族群人们长期维持着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操不同语言、拥有不同艺术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特点,共同表现出新疆社会的丰富性。新疆社会史是一部多民族迁移、流动、融合的历史,也是多民族共同建设、开发家园的发展史。张家川籍回族自清代乾隆年间至今陆续迁入新疆各地。早期迁入者由于长期生活在新疆,其生活方式与新疆世居回族比较接近,且融入了当地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同时保留了迁出地的一些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适应并融入当地社会,成为新疆世居回族的一部分。民国以降,移民新疆的张家川籍回族虽也有上述特点,但在其观念认同中,逐渐以边陲“戍边人”自居。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自流的方式迁入新疆各地的人数最多。无论移民时间的长短,这一群体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承载着多重文化特征,是历史上回族穆斯林积极适应边疆多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新疆回族中的一个亚群体。“上新疆”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以迁居新疆伊犁地区的张家川籍回族移民为研究对象,自2016年3月以来多次深入新疆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伊宁县喀什乡托其温村、伊宁县英塔木镇包尔其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九连、霍尔果斯市莫乎尔牧场二村、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车村等多个田野点上张家川籍回族移民迁移历史、生存实态、社会交往、婚姻家庭与信仰空间,在此基础上总结该群体的特点、类型、意义及其在新疆融入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状态。同时,反思该群体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及其策略和意义,讨论该群体公共空间的共享和重建、与当地多族群、多教派群体之间和合共生的互动交往、社会网络的建构及其眼中的边疆社会。最后对口述史和多点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经行反思和回应。除绪论外,本文分为七章,综合文章结构的特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结合有限的文本资料的前提下,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自清代至今张家川籍回族迁入新疆的历史过程。张家川籍回族移民“上新疆”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清代、民国、1949年至今,不同历史时期该群体以不同的原因迁至新疆,其迁移史也是作为张家川籍回族的生命史,更是群体通过历史记忆建构的社会史。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伊犁地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促使笔者选择此地多个田野点进行调研分析的主要原因。本章以田野和现状为导向,论述新疆伊犁地区、伊犁回族以及伊犁的张家川籍回族移民的概况、迁移路线、分布状况、经济类型及宗教信仰等内容。第三部分,包括第三至第六章,主要论述不同田野点张家川籍回族移民的生存实态。笔者从田野点基本概况、人口、迁移历史、经济生活、政治参与、宗教生活、闲暇生活、宗教社区、社会交往、婚姻与家庭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即第七章,综合前文论述,总结迁居新疆的张家川籍回族移民的特点、类型以及该群体的迁移为中国回族移民研究带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该群体在迁入地聚居点上形成的社区模式,比较多重边界下张家川籍回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认同,分析张家川籍回族在迁入地与老新疆人、其他籍回族移民、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等民族之间的族际互动与一体多元的信仰差异条件下该群体的教内交往状况,现代化对移民的影响和作为离散群体的张家川籍回族对边疆社会的认识,反思本文使用的口述史和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认识地域人群迁移的规律、特点、文化变迁等,更能通过一个小群体透视其对边疆的认识和理解,为当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疆安全提供启示和借鉴。结语中认为,作为一支很小的地域人群——移民伊犁地区的张家川籍回族,用自己的真实移民故事,记录了中国的边疆多民族化过程,也书写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
其他文献
防爆电器制作的关键技术是要可靠地把电气产生的火花与易燃易爆气体隔离,从而保证生产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霍尔元件由于是利用石兹力来控制其开关闭合的,所以利用霍尔元件可
管理水平对于酒店的良好运营和长久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应先酒店管理的相关因素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应对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
<正>基层单位工作任务繁重,能不能完成好各项工作,人是决定因素,而且中层干部更是关健,因为中层干部在一个单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部门领导,也是处领导的左膀右臂、参谋
期刊
酰亚胺基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具有合成工艺简易,分子设计性强,综合性能良好的特点。近年来,此类表面活性剂的新产品开发在国内外十分活跃。本文采用马来酸酐(MAH)、衣康酸酐(IAn)、
我部对110kV变电站1#主变进行变电综合自动化改造,半年后恢复后台监控功能。监测110kV有功功率和35kV功率(负荷为电弧炉冲击负荷),结果为:110kV瞬时有功功率在50~6150kW之间波动,而3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化学实验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弥补大学生实验的时间紧张和理论结合实践不足的问题。本文先从翻转课堂的概念理解出发,介绍了化学
系统同时发生多个故障时,采用当前技术难以诊断故障原因。本文提出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多故障同时性诊断的方法。融合中心采用模糊推理技术,并以某加温系统为例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