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I和TVDI模型改进的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反演阈值优化与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396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湿度是陆地表面水循环过程的关键参数,准确及时地获取区域时空连续的土壤湿度信息能更好地理解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与水分的交换过程,高时空分辨率的土壤湿度遥感反演为干旱洪涝灾害预警、气候预测、精准农业生产与灌溉管理提供数据基础,特别是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目前应用光学热红外遥感数据在小区域尺度土壤湿度监测研究中建立了众多反演模型,但单独使用某一种模型进行土壤湿度的反演忽略了反演模型的适用范围且精度较低,也不适用于大尺度研究区土壤湿度遥感监测。本文针对获取大尺度区域较高时空分辨率土壤湿度数据的实际需要,首先在对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表观热惯量(ATI)和改进TVDI模型阈值优化的土壤湿度反演方法。然后,利用MODIS数据和土壤湿度站点观测数据为数据源,应用该方法反演了黄土高原2017年每8天500m×500m的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按照逐像元平均法合成黄土高原2017年月、季和年度土壤湿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壤湿度覆盖度,并探究研究区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要素特征,以模型反演得到的2017年月、季和年度土壤湿度为目标变量,建立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多要素模拟模型。最后,对比研究了模型反演和多要素模拟的土壤湿度。取得的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改进的TVDI模型提高了土壤湿度反演精度。改进的TVDI即舍弃传统NDVI-LST特征空间中干扰干湿边计算的散点,通过引入并优化参与干湿边拟合的最小NDVI值(阈值NDVI0)使NDVI-LST特征空间更接近理论边界。黄土高原2017年每8天的干湿边拟合结果显示,与每期最高的干湿边拟合决定系数相对应的NDVI0都大于0。在迭代循环NDVI0计算TVDI反演土壤湿度的基础上,各期最终选择的最优NDVI0不固定且呈无规律波动变化,只有极少期(3/43期)的最优NDVI0为0。与传统TVDI值的计算相较,应用最优NDVI0使TVDI更好地表征土壤湿度变化机理,进而提高了TVDI模型反演土壤湿度的精度。(2)基于ATI和改进TVDI模型阈值优化方法反演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考虑到ATI和TVDI模型的适用范围,本文提出并应用了基于ATI和改进TVDI模型阈值优化的方法反演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研究结果表明,与对整个研究区应用单一模型反演土壤湿度相比,应用ATI和改进TVDI模型反演的土壤湿度值和站点土壤湿度观测值相关性最高且差值最小。通过对比分析三个子区参与合成各期土壤湿度的频率和相关系数均值大小发现,联合ATI和改进TVDI模型即ATI/TVDI子区使用频率(40/45期)和准确率((?)高达0.82±0.007)高于其他两个单独应用ATI模型或TVDI模型的子区,说明联合模型反演土壤湿度优势明显,比单一模型适用性更强精度更高。在优化选择NDVI阈值方面,十次十折交叉建模验证的结果为NDVI阈值优化提供参考,确保了最优NDVI阈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了土壤湿度反演的准确性。(3)基于模型反演的土壤湿度,建立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反演的多要素模拟模型。通过整理MODIS、地形、土壤和气象等多源数据并提取了34个候选变量,经过逐步多元回归变量筛选后模拟并验证了黄土高原2017年土壤湿度结果显示,多要素回归模拟的土壤湿度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且覆盖率明显提升(除了1月和2月)。其中,黄土高原2017年12月多要素模拟的土壤湿度精度验证的相关系数高达0.969(均方根误差RMSE=0.761%)。根据各期建立的多要素模拟土壤湿度模型可知,在34个候选变量中,数值变量降水、夜间温度,类别变量壤土、海拔高度为0-500m和2000-2500m的区域是显著且持续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变量。(4)基于多要素模拟模型揭示了黄土高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黄土高原2017年平均土壤湿度月际变化呈现两个由升到降的变化周期。第一个周期为1-7月,其中,1-4月不断上升,4月达到峰值(13.98%),4-7月波动下降;第二个周期为7-12月,其中,土壤湿度均值于7和8月迅速上升,8月达到全年的峰值(高达18.61%),8-12月波动下降。与降水在季节内分布的规律一致,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季节特征明显,夏季和秋季的平均土壤湿度全年最高约为13.81%。在空间尺度上,黄土高原2017年土壤湿度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递减趋势,与年总降水量、年均空气湿度、年均蒸散发量、昼夜温差和土壤质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整体来看,黄土高原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区域4至8月(春季和秋季)较其他区域更为湿润,黄土高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全年较干旱,而研究区南部区域土壤湿度值全年较高。该论文有图52幅,表28个,参考文献229篇。
其他文献
学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导航技术,在诸多重要领域(例如,测绘、气象、交通、环境和农业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NSS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汽探测手段,具有重要的研究前景和应用潜力。它克服了传统气象观测水汽的诸多缺点(成本高、时间分辨率低、仪器偏差与漂移影响较大、易受天气影响等),能够实时反映大气环境的变化规律,全
学位
煤和岩体由于强度及变形特征差异较大,导致含层理巷道在高应力条件下表现出非连续大变形特征,是煤矿现场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而现阶段的巷道支护理论大多基于完整岩层考虑,在含层理巷道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综合运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等方法,开展高应力含层理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模型,实现对损伤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通过自定义本构模型对影响含层理巷道变形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DPC)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通过将数据对象映射到二维决策图快速识别聚类中心,完成对数据集的有效划分。自2014年提出以来,DPC算法掀起了密度聚类的研究热潮并成功应用于很多领域。DPC算法无需预设类簇数、无需迭代、有且仅有一个输入参数,可以有效处理非球形数据集并识别离群点。但是,DPC算法的理论尚不成熟,面向日积月累的复杂数据存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消耗殆尽,煤炭矿井朝着更深方向发展。双绳缠绕式提升机是深部矿井的关键提升装备,其安全、可靠运行对深部煤炭的开发极其重要。然而,矿井深度的增加会导致提升系统对外部扰动更敏感,易使钢丝绳产生剧烈振动,导致钢丝绳张力异常波动,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因此,解决外部扰动对矿井提升系统的振动与张力波动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深部矿井所使用的双绳缠绕式提升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天轮摆
土壤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耕地面临着土壤质量退化严重、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严重威胁农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而传统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存在经济成本高、效果差、时效性低等问题,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周期性、大尺度、高精度的耕地质量监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土壤成分反演研究,主要借助传统的统计学习方法构建土壤质量反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