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协同热失活Bacillus subtilis芽孢的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芽孢是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微生物污染源之一。近年来采用超声波与热联合的方式失活芽孢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声热结合方式对芽孢失活效果的影响上,缺乏关于声热联合失活芽孢机制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限制了该联合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鉴于此,本论文以Bacillus subtilis芽孢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超声波联合热(Thermosonication,TS)对芽孢的失活动力学展开,借助细胞微观结构分析、流式细胞仪结合PI/SYTO染料及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从细胞水平明确TS处理后芽孢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从分子水平挖掘TS作用于芽孢的靶点蛋白,探讨芽孢生物功能变化与蛋白差异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而阐释TS失活芽孢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TS对B.subtilis芽孢的作用效果及其失活动力学模型建立研究了不同超声波功率密度(6.7、13.3及20.0 W/m L)和温度(60、70及80℃)条件下TS处理对芽孢的作用效果及失活动力学,分析了温度、空化效应、芽孢自身结构以及聚集行为对芽孢失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TS失活芽孢起主要的作用,当温度为60℃和70℃时,TS失活芽孢效果微弱,其最大失活量仅达0.61 log;当温度为80℃时,TS失活芽孢的数量显著提高(P<0.05),最高达2.23 log。超声波和热单独作用于芽孢产生的最大失活量均小于1 log,且失活量之和远低于TS作用于芽孢产生的失活量,说明超声波和热在失活芽孢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通过TS处理过程中过氧化氢产生量测定发现,温度为80℃时过氧化氢产生量低于其在温度为60℃和70℃时的产生量,同时0.1 m M过氧化氢与80℃结合产生的芽孢失活量显著低于TS产生的芽孢失活量(P<0.01),表明声热之间的协同效应主要由机械效应与热协同产生,声化学效应贡献效力较小。不同温度下芽孢失活动力学曲线不同,温度为60℃和70℃时,曲线呈现延滞趋势;温度为80℃时,各超声波功率密度之间的芽孢失活动力学曲线均为两段式,分为快速杀菌期和延滞期,且能较好地用Log-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通过对TS处理过程中芽孢粒径测定发现,60℃和70℃下的芽孢产生聚集保护现象,从而增加自身对TS的抗性;80℃下的芽孢并未产生聚集保护,但芽孢衣和α/β型SASPs在芽孢的TS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2)TS失活芽孢的形态学机制采用电镜观察和表面特性分析手段,比较分析了TS处理(6.7 W/m L,80℃)对芽孢形态学结构、表面特性、抗逆性和密度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TS处理后的芽孢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其中芽孢衣、皮质层、内膜及核内物质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芽孢外层结构的破坏会导致其表面性质发生改变,如疏水性、黏附力、Zeta电位绝对值等降低。TS处理后的芽孢在后续85℃和90℃下的失活量明显高于未处理组芽孢在后续热处理中的失活量,表明TS处理后芽孢的热抗性下降。同时在后续热处理中TS处理组芽孢的吡啶-2,6-二羧酸(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DPA)释放量明显高于未处理组芽孢的释放量,说明芽孢内膜在TS处理过程中受损,从而加速后续热处理过程中DPA的释放,造成芽孢热抗性降低。另外,流式细胞术结合PI/SYTO16双染结果发现TS处理后部分芽孢内膜和皮质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且芽孢失活过程中涉及一个中间状态的细胞群,处于该状态的细胞内膜和皮质层部分受损。TS组芽孢悬浮液在海碘醇密度梯度分离液中形成三个芽孢分离层,对各个分离层中芽孢的活性和DPA含量分析可知,下分离层芽孢虽失活却仍保留DPA,表明内膜的崩溃发生在芽孢失活之后。上述结果表明TS不是通过内膜破裂杀死芽孢的,而是通过破坏芽孢结构或核内关键蛋白杀死芽孢的。(3)TS对芽孢的多分子靶点效应考察了TS作用后芽孢在萌发和出芽生长阶段的生长特性,分析了萌发阶段关键酶和受体蛋白的损伤对芽孢失活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出芽生长阶段DNA损伤和ATP合成等情况。TS处理组芽孢经密度梯度分离后,对下密度分离层中芽孢的萌发能力测定可知,TS处理后失活且保留DPA的芽孢在L-丙氨酸中仍具有萌发能力,但其萌发能力低于未处理组芽孢,表明萌发相关蛋白受损。对受体依赖型的萌发能力测定发现,TS处理后的芽孢在L-valine诱导下的萌发能力高于在AGFK诱导下的萌发能力,说明萌发受体蛋白Ger A的受损程度低于萌发受体蛋白Ger B或Ger K。同时对非受体依赖型的萌发能力测定可知,TS处理后的芽孢萌发速率与未处理组芽孢相似,表明DPA释放通道蛋白Spo VA在TS处理过程中未被破坏。利用Ca-DPA孵育和溶菌酶恢复性培养基对TS处理后的芽孢进行人工恢复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后的TS处理组芽孢数目未显著增加(P<0.05),表明TS处理不是通过萌发受体蛋白和皮质层水解酶的损伤杀死芽孢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可知,TS处理组芽孢在萌发过程中芽孢核仍能扩张,表明TS处理后的芽孢可完成萌发进入出芽生长阶段。流式结果显示TS处理组芽孢萌发后SYTO16和PI信号值增加,说明TS处理组芽孢萌发后无法继续生长而失去活性。对芽孢出芽生长阶段中重要物质DNA的研究发现,TS处理组芽孢产生突变体的比例低于5%,说明TS处理未破坏芽孢的DNA。然而,TS处理组芽孢在生长过程中的ATP积累量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表明TS处理对合成ATP的相关酶或通路造成不可逆损伤。由此可知TS处理组芽孢萌发后因出芽生长被阻断而失活。(4)TS对芽孢生长代谢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调控采用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对TS处理前后芽孢中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显著差异蛋白进行功能注释,进一步剖析TS作用下芽孢的生物学功能变化和蛋白差异表达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芽孢失活的可能性机制。蛋白定量结果显示在TS处理组芽孢中共鉴定167个显著差异蛋白(Fold change>1.2、Fold change<0.83和P<0.05)。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TS处理组芽孢显著差异蛋白主要参与能量的产生与转化、翻译、核糖体和蛋白质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与转化等代谢过程。对生物学功能变化和蛋白差异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S处理通过下调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戊二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关键限制酶的表达来抑制糖酵解、TCA及氧化磷酸化等一系列生化过程,阻断了能量产生与转化;芽孢中Ado Met合成酶、I型谷氨酸-氨连接酶等相关蛋白在TS处理后下调,阻碍了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等过程;同时参与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等过程的结合蛋白Hfq、起始因子IF-3、延长因子P等相关蛋白下调,阻断了信号肽和分子伴侣蛋白的合成,导致信号转导受到抑制,Dna K-Dna J-Grp E等热休克应答系统被破坏。尽管芽孢萌发后会调动与自身防御机制相关的蛋白质大量表达,如肽酰丙基顺反异构酶(PPI)上调,来修复损伤并维持体内环境稳态,但因能量供应不足或核心蛋白的合成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及时进行损伤修复。最终使处于出芽生长阶段的TS处理组芽孢因代谢异常而无法出芽生长,最终死亡。
其他文献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病毒病长期以来严重威胁水稻生产。鉴定发现水稻新病毒,研究水稻寄主响应病毒侵染的防卫机制,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论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稻中鉴定到一个全新的小RNA病毒(picornavirus),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新病毒蛋白酶的功能及其切割位点和病毒的进化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水稻内长非编码RNA(l
球孢白僵菌(Beaueria bassiana)是一种宿主范围和生防潜力俱佳的虫生丝状病原真菌。无论在离体环境中,还是寄生在宿主体内,它适应环境所演化出的一系列机制均利于其生态位的发展。在生态系统中,铁饥饿稳态对于真菌的生长发育以及物种的传代和壮大都至关重要。在铁胁迫环境下,真菌已演化出一套保守的铁吸收和利用系统,以帮助其度过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在物种演化过程中,膜稳态是细胞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必
厌氧消化是一种处理动物粪便和生物质副产品的有效方法,既可减少其环境污染威胁,又可获得沼气(甲烷)这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在有潜力的生物质资源中,水产品加工废弃物被认为是产沼气的廉价和有效的原料。2016年中国渔业总产量为4920万吨,约占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的62%。鱼内脏是鱼类加工中的主要副产品,约占鱼类重量的10%以上。2016年共产生490多万吨加工废弃物。而传统的水产品加工废弃物是通过垃圾填
寄生蜂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幼虫期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均来源于寄主,许多寄生蜂通过主动调控寄主体内的营养状态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脂类对昆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代谢平衡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调控。在有些寄生体系中,已经发现寄生蜂寄生能改变寄主中的脂含量,但是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的共生菌可以帮助其抵御致病菌和原生动物的侵染,同时在调控宿主能量代谢上也发挥了重要功能
近年来由于农药残留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堪忧,因而研究快速精准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对于防控农药滥用现象尤为重要。太赫兹(Terahertz,THz)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重大新兴科学技术之一,具有指纹性、穿透性,以及相干性等诸多独特优势,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18种农药的指纹峰解析、单组分农残的定量检测、多组分微量混合农残的定性识别,以及痕量农残的定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烟碱类杀虫剂的频繁使用,该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深入研究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行为与归趋,探索高效且环境友好的该类农药替代品,已经成为全球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之一。环氧虫啶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替代品种,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环氧虫啶具有两个立体中心、一个氧化环、两个对映体(5R,8S-CYC和5S,8R-CYC)。
强化传热在工业和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环保及能效标准的提高对强化传热技术的效率与可靠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制冷和电子散热领域,相变传热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热管理手段。目前微/多尺度复合强化表面在相变过程中的热力特性及其作用机理还不清晰,而这对不同结构的性能预测与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本文对常规通道内,多种单一和复合强化换热方式的对流冷凝和流动沸腾换热-阻力特性开展实验探究,得到其换热机理;然后采用数值模拟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模式真核生物,近几十年来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代谢工程、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作为一种理想的微生物细胞工厂,酿酒酵母也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高附加值化合物的规模化生产。本论文主要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探究发展了新型的代谢工程调控工具,并对酿酒酵母葡萄糖去阻遏效应调控靶点进行全基因组筛选。首先,通过优化CRI
超声由于空穴作用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可以破坏细菌,如病原体和腐败酶。但由于单独超声(Ultrasound,US)的空化效应性对较弱,无法完全杀灭食品中的腐败菌或酶,为此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和改进超声处理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温和热处理和(高功率)超声及高压处理相结合,可极大地提高空化作用的破坏性,为此压-热-声(Manothermosonication,MTS)技术可望成为热灭菌关键替代技术之一。
农产品安全检测是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领域。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常需要对特定目标物进行高效富集、检测与释放,例如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与释放、生物毒素的灵敏检测。为了实现该目标,载体的研发备受关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一种具有高孔隙率、丰富化学性质和灵活孔道结构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近年来被广泛报道用于气体分子富集、水体有毒有害物去除、传感和小分子输送,在农产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多数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