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涌现出一系列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伴随着该问题的愈发持久性及其所涉行业的广泛性,我国产能过剩的成因及化解办法逐渐成为国内众多学者关注并研究的焦点。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近几年来国内经济放缓的影响,作为我国第二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且在此期间,政府部门也一直围绕该问题对国内的宏观局势进行调控。然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年底提出了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此以后产能过剩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程。我国汽车制造业作为顺应时代变迁最为灵活迅速的传统产业之一,其所经历的每一次发展高峰都伴随着我国的深化改革。此时,在中国逐步实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的汽车产业也面临着新一轮挑战,其中最关键的便是通过技术革新和自主研发来实现将挑战转为机遇的可能,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所出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路径。许多与汽车产业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的盲目推崇是导致汽车产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并且认为政府补贴不利于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但是,即便目前对于政府干预存在普遍质疑,为什么一些车企甚至包括存在产能过剩现象的车企还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政府补贴呢?基于该问题,本文将通过选取2010-2018年间46家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证明科技补贴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所施加的影响,其中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对科技补贴影响产能过剩的传导机制做更深入的分析。首先,本文对科技补贴、技术创新和产能过剩的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详细梳理,并解释了三者的概念和目前主流的研究结论,从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和创新点。紧接着,本文对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即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以解释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存在现状及原因。随后通过分析科技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科技补贴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以及技术创新对科技补贴和产能过剩影响的中介机制,进一步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假设。在实证部分,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定义和测算。其中,科技补贴来自各上市公司年报中与研发活动有关补贴的加总,产能过剩用产能利用率指标进行衡量,技术创新指标用DEA方法测算得出。随之,本文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实证检验科技补贴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为了使实证结果更具导向性和说明性,本文在进行基准回归分析之后针对企业经营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两个模块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终,实证结果表明:其一,总体样本回归结果上看,科技补贴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且每提升一个单位的科技补贴,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将提高0.232个单位,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会因补贴强度而存在局限性;除此之外,科技补贴能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进而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从而有效改善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且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占比为21.4%,并且该中介检验结果同样会受到政府补贴强度的影响;其二,从异质性的结果来看,经营绩效高的企业在接受科技补贴之后会表现出技术水平和产能利用率的明显提升,而对于经验绩效相对较低的企业而言,其结果仅仅表现在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上。其次,相比较中西部地区而言,科技补贴对我国东部地区汽车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产能过剩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一些。最终,根据实证的研究结论,本文在末尾章节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汽车行业科技补贴与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为企业和政府共同解决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提供参考:1)明确政府补贴导向,避免企业盲目跟风;2)设定合理的补贴区间,有效抑制“寻租”现象;3)监管补贴投向,加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4)将促进经济投资增长改为促进消费驱动增长,有效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