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第三人效果”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比他们自己更易于受到大众传媒信息的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对人们后续行为的影响。自戴维森1983年提出此假说以来,该理论已被诸多领域研究并证明其存在。 本文即运用该假说研究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以中国红十字会和深圳壹基金为主的公益组织的信息传播效果,探讨公益组织信息传播过程中“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认知与后续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成功访问了288位受访者,研究表明,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第三人效果”依然被证实其存在。首先,不管是否接收过此类负面消极信息(基于信息1部分),受访者群体都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信息的负面影响;然而,当不管是否接收过此类正面积极信息(基于信息2部分)时,受访者群体则出现反“第三人效果”现象。同时,对信息社会期望值的高低差异,并没有影响受访者的第三人感知,这也与以往研究类似,证实了第三人感知是一种始终存在的认知偏差。 其次,基于第三人感知下的后续行为——转发评论行为、抵制红会倡议活动或者拒绝向红会捐赠款物等,两者并没有显著地相关性。相反的,在反“第三人感知”下则更能引起受访者的后续行为。 最后,本研究发现,在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变量中,信息接触频率、信息显著性、人际传播、社会公益兴趣、政治面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其没有显著相关。而自尊和主观知识技能则呈现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反“第三人效果”研究中,信息的可信度与其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