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信息传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以中国红十字会与深圳壹基金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第三人效果”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上的偏差,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认为别人比他们自己更易于受到大众传媒信息的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对人们后续行为的影响。自戴维森1983年提出此假说以来,该理论已被诸多领域研究并证明其存在。  本文即运用该假说研究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以中国红十字会和深圳壹基金为主的公益组织的信息传播效果,探讨公益组织信息传播过程中“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认知与后续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成功访问了288位受访者,研究表明,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第三人效果”依然被证实其存在。首先,不管是否接收过此类负面消极信息(基于信息1部分),受访者群体都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信息的负面影响;然而,当不管是否接收过此类正面积极信息(基于信息2部分)时,受访者群体则出现反“第三人效果”现象。同时,对信息社会期望值的高低差异,并没有影响受访者的第三人感知,这也与以往研究类似,证实了第三人感知是一种始终存在的认知偏差。  其次,基于第三人感知下的后续行为——转发评论行为、抵制红会倡议活动或者拒绝向红会捐赠款物等,两者并没有显著地相关性。相反的,在反“第三人感知”下则更能引起受访者的后续行为。  最后,本研究发现,在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变量中,信息接触频率、信息显著性、人际传播、社会公益兴趣、政治面貌、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其没有显著相关。而自尊和主观知识技能则呈现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反“第三人效果”研究中,信息的可信度与其呈显著正相关。
其他文献
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作为一种实战的动态发展的研究方法,以其独特的认识事件的视觉和研究方法被各个理论所应用。新闻生态就是生态学在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具体运用。萨克塞认为,“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2013年台湾三大报《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自由时报》的“两会”报道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报纸的“两会”报道概况
[摘要] 目的 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宫颈分泌物中沙眼衣原体(CT)、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服务,了解农村妇女生殖道CT、HPV感染的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26例已婚农村妇女宫颈分泌物中CT、HPV DNA。结果226例检测对象中CT阳性检出率为21.2%,HPV阳性检出率为14.2%,CT及HPV均阳性检出率为4.0%。80%以上的CT、HPV感染者阴道、宫颈无临床
诞生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西方管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西
期刊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环境和媒介生态,也对受众的媒体选择、意见表达、和信息消费习惯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在以党报为主体的传统报业的发展中,这种影响已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