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空间环境影响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范围划定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n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圈规划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社区规划建设的落脚点,对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化配置、满足居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往和提高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活圈范围的划定是生活圈规划的前置条件和技术难点[1]。目前,在相关研究及实践中,基本采用人口规模、用地面积、自然条件、行政边界等控制要素划定社区生活圈范围。这些已有的方法存在割裂空间与居民行为的问题,导致生活圈范围与居民日常生活范围不相匹配。特别是在山地城市,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往往具有封闭性、方向性等特征,一般方法划定的生活圈很难匹配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此外,当前已有的生活圈划法应用到山地城市极容易造成生活圈范围内包含多个台地,进而导致生活圈时空范围的失效。究其根本,是因为过去的研究常以“公共服务设施”或者“人”为研究对象,缺乏了对中间过程的研究,也就是步行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以居民日常步行出行的步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梳理步行空间环境对居民出行影响的相关理论,深挖影响居民可接受步行出行距离和时间阈值的根本原因,借此构建一套适合山地社区生活圈范围划定的方法与模型,最后将山地城市居民日常步行出行目的点与本研究得出的方法与模型划定的生活圈范围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方法与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构成,主要为研究背景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背景,并尝试构建了步行空间环境影响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理论框架,以作为论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第二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构成,讨论了在生理与心理作用下的生活圈范围,并提出了基于步行空间环境的生活圈预测方法与模型。第三部分由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主要将本文提出的划定方法划定的生活圈范围与居民日常生活目的地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与模型是否科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尝试探索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划定。首先,通过对社区生活圈相关研究及实践总结发现:社区生活圈范围大小的基础依据是居民可接受的步行时间、距离阈值,并进一步发现影响居民步行时间、距离阈值的根源在于居民生理和心理疲劳,而步行空间环境则是影响居民步行生理和心理疲劳的主要物质空间要素。然后,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推导出了步行空间环境与居民生理疲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生理消耗视角下的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步行空间环境与居民心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心理感知视角下的生活圈修正模型。最后,选择具有山地特征的4个社区进行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法的可靠性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居民步行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影响居民步行时间、距离阈值进而影响社区生活圈范围。生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体能量的消耗。步行距离、步行空间崎岖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体能量消耗。心理疲劳伴随着生理疲劳,其疲劳程度还会受到环境品质影响,而感知距离能够反映居民心理对环境的反应以及步行的意愿程度。(2)生理消耗视角下的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将人体能量消耗作为生理疲劳的直观反映,研究发现步行空间环境中的坡度是影响体能消耗、时间消耗的核心要素,并将某一步行空间范围内的步行能量消耗、时间消耗与同等实际空间距离的平地的能量消耗、时间消耗的比值称为能量消耗的等效系数、时间消耗的等效系数。推导构建出了能量消耗、步行速度(时间)与步行空间环境的关系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能量消耗、时间消耗等效系数模型提出生理消耗视角下的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3)心理感知视角下的生活圈修正模型:将感知距离作为心理疲劳的直观反映,研究发现步行空间环境中的坡度、建筑可视率、天空可视率、通透界面占比、车行道数、与感知距离密切相关。将在某一步行空间内的感知距离与步行空间的实际空间距离的比值称为心理等效系数,并建立了心理等效系数与步行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基于此提出心理感知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4)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范围划定结果分析。将以上划定模型应用到实际社区中,并与当前较为主流的社区生活圈划定方式划定的范围比较分析发现:本文提出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划定方式与居民步行出行更具有耦合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从步行空间环境的视角来研究生活圈范围的划定。转变了传统规划从时间、空间、管理的角度划定生活圈范围的方式;(2)本研究构建了步行空间环境影响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理论及方法。建立了步行空间环境与能量消耗、时间消耗、感知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等效系数的概念,搭建了能量消耗、时间消耗、感知距离等非实际空间与实际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了步行空间环境与社区生活圈之间的联系。最后,本研究的样本多处于起伏较大的社区且调研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缺乏了对山地城市相对平坦社区以及不同时节的研究。未来,希望进一步深化跨时空尺度分析,以期更科学合理的促进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理论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在隧道、边坡、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实际工程中,工程岩体所展现的力学与损伤破裂行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其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存在于微孔隙内的水分对岩石的力学性能和损伤破裂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岩石受压直到破坏时的各个阶段,充分了解其影响机理用以指导实际工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探究在岩石不同的压缩阶段中,微孔隙中的水分所带来的力学与损伤破裂行为的影响。同时,
直流输电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优化全国范围资源配置的关键技术手段,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占据了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地位。随着电压等级和传输容量的提高,柔性直流电网朝着多端化方向发展,直流线路保护对于直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是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难题之一。采用架空输电线路的柔性直流电网故障率高,固有的低阻尼特性使直流短路故障发展迅速,多端出力的叠加加剧了故障对系统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冷喷涂直写制造技术因其低成本、批量化、高效而在微纳复杂结构制造方面颇具潜力和优势。为获得高精直写线宽,微冷喷涂直写必须实现亚微纳颗粒连续稳定的输送。然而,现有的冷喷涂中采用的“机械给粉、气体送粉”方式,存在粉末颗粒团聚、甚至堵塞管道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液氮给粉、液氮送粉”新方式。为此,必须全面深入理解微纳固体颗粒在液氮中的运动、分布、悬浮和流变特性
中心体是绝大多数动物细胞都具有的无膜包被细胞器,是细胞内主要的微管组织中心。它是由一对中心粒和无定形的中心粒外周物质(PCM)构成的。PCM由数百种蛋白组成,其中包括参与微管成核和组织的结构蛋白质以及许多重要的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和信号因子。如何将这些蛋白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中心体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Cep85是一种PCM蛋白,定位在中心体上,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它能够通过调节N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工业、服务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谐波减速器因其结构紧凑、运转精度高、传动比大等优点,在机器人的传动关节应用领域中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然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以谐波减速器为传动核心的机器人关节存在柔性、摩擦、外部干扰等多种复杂的非线性特性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控制系统只能产生幅值有限的控制输入,控制输入超出执行器的输出上下限时
金属及其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化工等领域,它们的腐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高效的金属防护方法是其长久广泛应用的基础,受到了工业界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自修复防护膜由于其优良的耐腐蚀性、耐久性和自修复性在金属防护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针对新型自修复膜的改性和开发及机理,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自修复膜生长和修复过程尚不明确。实验中对瞬态过程的研究较为困难,而理论模拟方
松茂古道在跨区域的宏观视野中,不仅与西南丝绸之路、麝香之路在空间上有交叉重合,更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松茂古道承担着商业贸易、军事防御、民族文化交融、红色抗战等众多历史职能,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生活中,松茂古道作为连接九寨-黄龙国际旅游风景区的必经之路,是四川省省域旅游环线“九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古道沿线传统聚落乃至整个四川省创造经济价值。松茂古道文化线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是一类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在我国空气、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等环境介质均检出不同程度的PAEs。大量研究表明,PAEs作为典型的环境类激素,具有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毒性。本文于2019年12月调研了三峡库区库尾一级支流——御临河水体中PAEs污染种类和浓度,并探究了水相中PAEs潜在来源;然后以水环境中分布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微电网(Microgrid,MG)可整合分布式电源形成并网的自治系统,为地区负荷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可再生能源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反调峰特性,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而用户侧资源参与系统调节是促进新能源消纳及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然而储能的高成本限制了用户侧储能的发展,挖掘用户储能的盈利空间,对实现可再
目前,硫化氢(H2S)是能源行业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之一。工业上,H2S的排放会造成设备腐蚀,引发催化剂中毒。除此之外,H2S因其毒性对人体健康也有极大危害。因此,如何高效、清洁脱硫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分子筛吸附脱硫法具有低能耗、装置简单、吸附剂再生性能好等优势,因而在工业脱硫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目前,关于分子筛对H2S的吸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子筛吸附量测试和分子筛改性上,而分子筛的结构因素对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