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圈规划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社区规划建设的落脚点,对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化配置、满足居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往和提高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活圈范围的划定是生活圈规划的前置条件和技术难点[1]。目前,在相关研究及实践中,基本采用人口规模、用地面积、自然条件、行政边界等控制要素划定社区生活圈范围。这些已有的方法存在割裂空间与居民行为的问题,导致生活圈范围与居民日常生活范围不相匹配。特别是在山地城市,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往往具有封闭性、方向性等特征,一般方法划定的生活圈很难匹配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此外,当前已有的生活圈划法应用到山地城市极容易造成生活圈范围内包含多个台地,进而导致生活圈时空范围的失效。究其根本,是因为过去的研究常以“公共服务设施”或者“人”为研究对象,缺乏了对中间过程的研究,也就是步行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以居民日常步行出行的步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梳理步行空间环境对居民出行影响的相关理论,深挖影响居民可接受步行出行距离和时间阈值的根本原因,借此构建一套适合山地社区生活圈范围划定的方法与模型,最后将山地城市居民日常步行出行目的点与本研究得出的方法与模型划定的生活圈范围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方法与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构成,主要为研究背景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背景,并尝试构建了步行空间环境影响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理论框架,以作为论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第二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构成,讨论了在生理与心理作用下的生活圈范围,并提出了基于步行空间环境的生活圈预测方法与模型。第三部分由第五章、第六章构成,主要将本文提出的划定方法划定的生活圈范围与居民日常生活目的地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与模型是否科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尝试探索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的划定。首先,通过对社区生活圈相关研究及实践总结发现:社区生活圈范围大小的基础依据是居民可接受的步行时间、距离阈值,并进一步发现影响居民步行时间、距离阈值的根源在于居民生理和心理疲劳,而步行空间环境则是影响居民步行生理和心理疲劳的主要物质空间要素。然后,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推导出了步行空间环境与居民生理疲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生理消耗视角下的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步行空间环境与居民心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心理感知视角下的生活圈修正模型。最后,选择具有山地特征的4个社区进行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方法的可靠性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居民步行产生生理和心理疲劳影响居民步行时间、距离阈值进而影响社区生活圈范围。生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体能量的消耗。步行距离、步行空间崎岖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体能量消耗。心理疲劳伴随着生理疲劳,其疲劳程度还会受到环境品质影响,而感知距离能够反映居民心理对环境的反应以及步行的意愿程度。(2)生理消耗视角下的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将人体能量消耗作为生理疲劳的直观反映,研究发现步行空间环境中的坡度是影响体能消耗、时间消耗的核心要素,并将某一步行空间范围内的步行能量消耗、时间消耗与同等实际空间距离的平地的能量消耗、时间消耗的比值称为能量消耗的等效系数、时间消耗的等效系数。推导构建出了能量消耗、步行速度(时间)与步行空间环境的关系模型。并进一步利用能量消耗、时间消耗等效系数模型提出生理消耗视角下的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3)心理感知视角下的生活圈修正模型:将感知距离作为心理疲劳的直观反映,研究发现步行空间环境中的坡度、建筑可视率、天空可视率、通透界面占比、车行道数、与感知距离密切相关。将在某一步行空间内的感知距离与步行空间的实际空间距离的比值称为心理等效系数,并建立了心理等效系数与步行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基于此提出心理感知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范围修正模型。(4)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范围划定结果分析。将以上划定模型应用到实际社区中,并与当前较为主流的社区生活圈划定方式划定的范围比较分析发现:本文提出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划定方式与居民步行出行更具有耦合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从步行空间环境的视角来研究生活圈范围的划定。转变了传统规划从时间、空间、管理的角度划定生活圈范围的方式;(2)本研究构建了步行空间环境影响下的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划定理论及方法。建立了步行空间环境与能量消耗、时间消耗、感知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等效系数的概念,搭建了能量消耗、时间消耗、感知距离等非实际空间与实际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了步行空间环境与社区生活圈之间的联系。最后,本研究的样本多处于起伏较大的社区且调研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缺乏了对山地城市相对平坦社区以及不同时节的研究。未来,希望进一步深化跨时空尺度分析,以期更科学合理的促进山地城市社区生活圈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