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关系,探讨合适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范围,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82例患者(1164髋)进行随访统计。包括男性患者524例(702髋),女性患者358例(462髋)。按照病因分类包括: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24例(741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9例(46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8例(144髋),强直性脊柱炎36例(49髋),股骨颈骨折147例(147髋),其他28例(37髋)。运用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分析外展角和前倾角在未脱位组和脱位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以lewinnek提出的髋臼角度安全范围: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作为正常标准。按照以上标准分为A、B、C、D、E、F共6组,A组为:外展角30°-50°、B组:外展角<30°或者>50°;C组:前倾角5°-25°、D组:前倾角<5°或者>25°;E组:外展角30°-50°且前倾角5°-25°、F组:外展角<30°或者>50°且前倾角<5°或者>25°。分析外展角和前倾角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脱位患者最长随访60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所有脱位患者未见假体松动、骨溶解,均获得理想的固定。882例(1164髋)中,共出现12例脱位,脱位率为1.03%。脱位组和未脱位组外展角分别为44.74°±6.53°,42.36°±5.37°,两组之间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前倾角脱位组和未脱位组分别为11.83°±5.32°,13.38°±4.95°。两组之间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本文统计1164髋中,外展角分布在28.5°-58.5°之间,前倾角分布在4.58°-26.33°之间。我们把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作为正常标准。前倾角分为两组<5°或者>25°、5°-25°之间进行比较,外展角两组<30°或者>50°、30°-50°之间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果前倾角<5°或者>25°、5°-25°两个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展角<30°或者>50°、30°-50°两个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髋臼假体外展在28.5°-58.5°范围内、前倾角在4.58°-26.33°范围内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对于年手术量30例以上的术者,患者发生脱位的原因与术中安放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是否在Lewinnek提出的‘安全范围’内未存在显著相关,而可能与患者联合前倾角大小或者髋关节周围软组织不平衡关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