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货币状况指数(MCI)和金融状况指数(FCI)的基础上,尝试对金融状况指数(FCI)进一步扩展,以作为对经济内含状况的描述,其关键在于可以更精确地反映现行的各类经济统计指标的内含水平。相对于前两者,扩展后的FCI对经典FCI的内部变量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和更多信息的挖掘,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信贷额、进出口总值、固定收益市场收益率、商品房销售额、上证A股指数以及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六大变量,从形式上看,FCI相当于六大变量的加权平均值,其权重通过采用解决变量排序问题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的方法给予确定。对相关的结果分析表明,FCICPl、FCIppl与FCIRPI分别作为CPI、RPI与RPI的理论折射值呈现了极为一致的走势特征,由此,基于经济理论的FCI的合理性就得到较大程度的确认,进而发现:2005年——2010年,CPICPI、PPIPPI和FCIRPI分别与CPI、PPI、RPI之间的差异时间以及程度有所不同(这与后三者统计水平的走势差异有关),但在2009年与2010年间,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均呈递增趋势,表明我国现行统计的CPI、PPI与RPI的理论折射值实际远远要高,即实际工作中的统计结果有所偏低,因此也就是说,现行统计的价格指数并未完全反映经济体内部的真实面貌,这就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的效果较微的关键所在;而FCIGDP与GDP的走势差异则表明我国现行统计的GDP值的内含理论值(FCIGDP)在2005年——2010年间始终偏低,从而折射出我国现行统计的GDP指标有虚高嫌疑。最后对FCI与我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依照2010年第四季度的经济状况来看,若要使我国经济内含的一般价格水平降低至现行的统计水平,理论上来讲,货币当局需要收缩2.95万亿元——4.3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规模;对于GDP来讲,若要完全实现对虚高成分的剔除,那么理论上需要收缩5.71万亿元——6.29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规模。而2010年12月底的M0为4.46万亿,显然目前GDP的虚高成分远非单单货币收缩可以解决,从而指明GDP远非货币单一因素所推动;同时也间接表明:通货膨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供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