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电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本疗法的治疗机理,以期形成确切有效的临床治疗规范。方法本课题选取鄂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符合诊断的KOA患者60例,采用单盲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隔姜灸电针治疗组、普通艾灸电针治疗组、常规电针对照组三组(每组各20例)。隔姜灸电针治疗组在常规电针(取穴: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犊鼻穴、内膝眼)治疗同时进行膝关节隔姜灸,隔日一次,每周3次,共4周。普通艾灸电针组在常规电针治疗同时合普通艾灸盒艾灸,隔日一次,每周3次,共4周。常规电针对照组按常规选穴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将三组分别命名为A、B、C组,三组针刺得气后均接电针(疏密波2~100 Hz、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三组治疗前后进行VAS,Lysholm量表、WOMAC表统计以判定临床疗效,并于患者结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隔姜灸配合电针治疗K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VAS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_A、p_B、p_C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三种治疗方式对改善疼痛均有作用。治疗前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差值经统计学分析,A组与B组相比,p=0.013<0.05,有明显差异,A组与C组相比,p=0.027<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隔姜灸配合电针在改善疼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艾灸结合电针及常规电针法。2.Lysholm量表:三组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经t检验,p_A=0.001、p_B、p_C均小于0.001,有明显差异,证明A组与B、C组在提高Lysholm膝关节评分方面均有效果。比较三组Lysholm评分差值,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02<0.05;A组与C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01;B组与C组比较无差别,p=0.066>0.05。有理由认为A组在提高Lysholm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C组。3.WOMAC量表(1)疼痛指数:三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疼痛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_A、p_B、p_C均<0.001,差异显著,说明三种治疗方式对改善疼痛均有作用。治疗前后三组患者WOMAC疼痛评分差值经统计学分析,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14<0.05;A组与C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37<0.05;B组与C组的差值有差别,p=0.023<0.05。证明A组在降低WOMAC疼痛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C组,且B组优于C组。(2)僵硬指数:三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僵硬指数经统计学分析,P_A=0.003,P_B<0.001,P_C=0.002,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种治疗方式对改善关节僵硬均有效。治疗前后三组患者WOMAC僵硬指数差值经统计学分析,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34<0.05,A组与C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29<0.05,B组与C组的差值无差别,p=0.076>0.05。说明A组在改善僵硬方较B、C组更有优势。(3)膝关节活动度: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活动度比较,p_A=0.001、p_B<0.001、p_c=0.00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种治疗方式对改善关节活动度均有效。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膝关节日常活动度差值经两两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13<0.05,A组与C组患者的差值有差别,p=0.025<0.05,B组与C组的差值有差别,p=0.019<0.05。说明A组在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方较B、C组效果更佳,且B组效果优于C组。4.有效率: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4.73%、84.21%、77.78%,X~2=4.72,p<0.05,A组有效率高于B、C两组,有理由相信在提高疗效方面,隔姜灸配合电针较普通艾灸结合电针、常规电针疗效更好。本次纳入样本共60例,均完成4周治疗疗程,在有效率统计环节,由于患者个人原因,A组有1人,B组有1人,C组有2人未能完成复诊。5.安全性指标:在安全性相关指标,三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尚未发现异常,提示隔姜灸配合电针治疗具有安全性。结论通过观察发现,隔姜灸配合电针、普通艾灸配合电针、常规电针治疗对KOA均有一定治疗作用,隔姜灸配合电针治疗KOA疗效较普通艾灸及常规电针治疗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