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对李克强经济改革的形象塑造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zh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国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伊始就提出要深化改革,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经济层面,甚至创造出“李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本文主要研究国外主流媒体对于李克强经济改革的态度和评价。李克强经济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形象是国家形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外媒对于李克强经济改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本文选取了财经报道领域最负盛名的《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对于李克强经济改革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结合臧国仁提出的框架结构的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以及议程设置理论等考查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外国主流媒体塑造的李克强经济改革形象。  通过分析,《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对于李克强改革的报道中中立报道最多,其次是负面报道,令人惊讶的是正面报道一篇没有。其中,《华尔街日报》对于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态度比较客观;对于金融改革、遏制环节污染、新型城镇化以及整体改革走向持中立偏负面的态度;而对于设立上海自贸区持明显的负面态度。  通过研究希望让大家了解外媒对于中国新一轮改革如何报道如何评价的,以便做好准备应对他国对于中国政策的变化调整,减小外部动荡,对于外媒就新一轮改革某些政策点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或理解不够准确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阐释,减小改革外部阻力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的非学术性广告期刊《动脑》与《现代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本杂志的文章标题以及文章内容的分析,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进入新
自1978年提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理念之后,我国的报业市场逐渐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历经三十年的变革,报业结构从建国初期的党政机关报一统天下,到八十年代基层报纸大发展、九十年代晚报都市报盛行,再到九十年代末期报业集团的大量组建,我国报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报业市场依然存在着同质竞争、重复建设、资源流动不足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着重就报业市场结构方面对报
近年来,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一个广有影响力的群体,而影响力的形成则与大众传播媒介分不开。基于对经济类报纸中的经济学公共知识分子报道的分析,本文发现,经济学公共知识
追求两性平等,构建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作为其晴雨表和温度计的媒体也空前的强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形态
期刊
从2001年到2006年,《时代》周刊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连续报道根据不同时期美国社会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报道方式与写作方法,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学技巧,起到了构建社会主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