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相关临床因素包括不孕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不同子宫内膜厚度、不同临床处理方案、AIH周期次数等,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排除影响妊娠的不良因素,指导临床医师掌握最佳助孕时机及选择适当助孕方式,改善不孕患者的妊娠结局,提高不孕妇女的临床妊娠率。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生殖中心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Husband,AIH)的不孕女性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总计3247个周期。女性年龄在20~45岁之间,根据女性年龄分组:≤25岁、26~30岁、31~35岁、≥36岁;根据不孕年限分组:<2年、2~5年及>5年;根据不孕的类型,分为原发性不孕症(2410周期)和继发性不孕症(837周期);根据不孕病因分为男性因素(1233周期)、女性因素(833周期)、双方因素(681周期)、不明原因不孕(500周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亚洲女性BMI的参考标准,可将不孕女性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18.5~22.9kg/m2)、超重组(BMI:23.0~24.9 kg/m2)、肥胖组(B MI≥25 kg/m2);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分组:≤7mm、8~12mm及≥13mm;根据不同的临床方案分为自然周期(1857周期)和促排卵周期(1390周期),然后根据不同排卵诱导方案再次分为CC组、CC+HMG组、LE组、LE+HMG组、HMG组;根据不同AIH周期次数分组: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第四周期及更多(我院AIH周期数最多可达八周期)。数据的分析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采用均值、标准差、率对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多胎妊娠率进行描述;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相关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总计3247周期AIH患者,获得临床妊娠385周期,包含多胎妊娠8周期(双胞胎6周期、三胞胎2周期)、异位妊娠1 1周期,自然流产1 12周期,总临床妊娠率为11.86%,多胎妊娠率为2.08%,异位妊娠率为3.07%,流产率为29.09%。①χ2检验结果显示:年龄≤25岁、26~30岁、31~35岁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1.86%(60/506)、12.69%(228/1797)、11.29%(84/744),均高于年龄≥36 岁组临床妊娠率6.5%(13/2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岁年龄组的流产率显著高于≤25岁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孕年限<2年组临床妊娠率为13.56%(46/1431),优于不孕年限超过5年组8.43%(38/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孕年限<2年、2~5年及>5年之间的流产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③χ2检验结果显示:正常体重组的临床妊娠率为13.45%(258/1918),明显高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临床妊娠率9.24%(22/238)、10.15%(79/739)、8.81%(52/59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流产率为44.23%(23/52)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25.19%(65/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χ2检验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的厚度在8-12mm组临床妊娠率为12.98%(269/2072),优于≤7mm 和≥ 13mm 组的临床妊娠率 10.11%(71/702)、9.51%(43/47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的厚度为≤7mm及≥13mm组流产率分别为42.25%(30/71)、37.78%(17/45),均高于子宫内膜的厚度在8-12mm组24.16%(65/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t检验、χ2检验结果显示:促排卵周期的一般资料中卵泡数均值显著高于自然周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但多胎妊娠率,促排卵周期(3.93%)高于自然周期(0.4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排卵诱导方案中,LE+HMG、CC+HMG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6.91%、16.55%优于其他三种排卵诱导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的流产率为43.75%(7/16)高于LE+HMG组的流产率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χ2检验结果显示:继发性不孕妇女的临床妊娠率为14.46%(121/837),优于原发性不孕妇女,且继发不孕组流产率21.49%(26/121)明显低于原发性不孕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病因中,男性因素组的临床妊娠率为13.94%(172/1233),优于双方因素引发的女性不孕,且前者的流产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χ2检验结果显示:AIH周期次数≥第四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为7.65%(14/183),明显低于第一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人工授精患者正常体重组的妊娠结局优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2.人工授精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的妊娠结局无显著差异,但多胎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单纯应用克罗米芬明显增加不孕女性的流产率,CC/LE联合HMG促排卵较单独用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3.人工授精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在8-12mm时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子宫内膜过厚或过薄均不利于妊娠结局;4.人工授精患者继发性不孕、单纯男方因素不孕患者妊娠结局优于原发性不孕及其他因素不孕患者;5.适当增加人工授精患者的AIH周期次数,可逐渐增加累计妊娠率;首次AIH妊娠结局最高,AIH次数≥4周期后妊娠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