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复合BMP及FGF,将其用于腭裂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比较明胶海绵、BMP及FGF对骨缺损修复中的影响,探讨BMP及FGF在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将200±10克的雌性Wista大鼠,随机分成5组,实验组,对照组1(BMP组)、对照组2(FGF组)、对照组3(明胶海绵组)及对照组4(空白对照组),制作腭裂模型后,分别按实验设计放入含有BMP及FGF浓度为50微克/毫升的明胶海绵,术后给予全流饮食。分別于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将实验动物处死,随机处死5组大鼠,每组大鼠随机选择2只,取腭骨制做成腭骨骨块,拍摄X线片及测定骨密度,将骨块制成切片,应用HE染色及改良gomori特殊染色。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2创口愈合较其余3组迅速且创面平整,瘢痕组织较少。腭骨骨块制作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可见明胶海绵残余,形态基本清晰,而第14天明胶海绵模糊不清,无特定形状,第21天明胶海绵基本降解。阅X线片见各组缺损处均为低密度影,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实验组及对照组1术后缺损区,亮度逐渐提高,但与周围骨组织比较,仍为低密度影。其余3组缺损处边缘模糊不清,缺损处透光明显。灰度值测量分析结果表明5组均有硬组织生成,其中实验组及对照组1灰度值在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均高于其余3组。骨密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5组骨密度都增加,其中实验组及对照组1密度增加值在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均高于其余3组。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第7天,光镜下各组均可见大量炎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实验组及对照组1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少量新生骨小梁;对照组2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较少;对照组3及对照组4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均未见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术后第14天,光镜下各组可见大量炎细胞,较术后第7天少;实验组及对照组1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大量新生骨小梁;对照组2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少量新生骨小梁;对照组3及对照组4可见炎细胞,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少,未见骨小梁生成。术后第21天,光镜下各组可见少量炎细胞;实验组及对照组1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对照组2可见大量毛细血管,少量新生骨小梁;对照组3及对照组4可见少量炎细胞,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新生血管少,未见骨小梁生成。讨论:两瓣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腭裂的手术方法,术中只关闭软组织裂隙而未能恢复硬组织完整性,术后容易引发上颌骨畸形。GBR技术应用于牙槽突裂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望应用于于修复腭板的治疗,但目前实验中广泛应用的诸如分子生物膜及各种载体材料,虽然能够满足条件,但因价格昂贵、降解率低、可塑性差等原因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明胶海绵因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自行吸收,并且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骨组织工程常用载体,多与细胞黏合,可以作为细胞生长支架,本实验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复合BMP及FGF,证明了BMP可以促进腭裂术后成骨,FGF可以促进血管生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但因明胶海绵在体内分解速度较快,此方法能否应用于临床仍有待研究。结论:1、明胶海绵止血作用良好;2、明胶海绵可以作为生物工程支架,但降解迅速;3、BMP成骨作用优于FGF,FGF血管形成作用优于BMP;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促骨生成作用优于单纯应用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