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Al与Zr--Fe二元系的扩散行为与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ps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锆合金被用作核用结构材料领域的重要结构材料,因其优异的核材料性能、抗腐蚀性以及力学性能而受到普遍关注。锆合金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内部扩散变化和微观结构的稳定性,这对核反应堆运行安全性而言极为关键,因此深入研究锆合金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意义重大。本论文主要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纳米力学性能测试仪对Zr-Al和Zr-Fe二元系扩散层进行实测研究,测定并分析二元系的扩散系数与力学性能。  本论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1)对于Zr-Al二元扩散体系,确定了生长层的扩散生长机制主要为扩散控制机制,通过EPMA只能确定一个相的成分ZrAl3。ZrAl3相的前指因子和激活能分别为2.2×109m2/s和356kJ/mol;ZrAl3相的互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550℃,575℃,600℃,625℃的互扩散系数分别为(1.58±0.73)×10-15m2/s、(6.76±0.97)×10-15m2/s、(9.33±1.00)×10-15m2/s、(15.87±1.46)×10-15m2/S。  (2)测得Zr-Al二元体系中的金属间化合物ZrAl3的纳米硬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9.88±0.59GPa和121.39±10.87GPa。  (3)对于Zr-Fe二元扩散体系,出现了ZrFe2、Zr2Fe、Zr6Fe23三个相,但无法确定相层中析出相的成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或锆原子百分比含量的增加,各相的互扩散系数增大,但各相的扩散反应非常慢,互扩散系数很小。ZrFe2、Zr2Fe、Zr6Fe23的激活能分别为289.36kJ/mol、529.21kJ/mol、389.14kJ/mol。  (4)对于Zr-Fe二元体系金属间化合物ZrFe2的纳米硬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21.54±1.25GPa和273.14±14.75GPa;Zr2Fe的纳米硬度和杨氏模量分另为11.87±0.98GPa和143.25±11.92GPa。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急速增长,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发高效清洁的污染处理技术、新能源技术迫在眉睫。作为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NiO、MnO2具有
高中生物复习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从而节省很多复习时间,让学生得以有足够的时间实现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鉴于此,本文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绿洲农田水文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绿洲区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农业耗水占新疆可利用水资源的90%以上,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一系列生态与环境
尖晶石LiMn2O4正极材料,因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无毒性、对环境友好、放电比容量大、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等优点,被公认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因而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热点。但是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存在Jahn-Teller效应;Mn3+的溶解;电解液的分解等问题,造成了LiMn2O4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的严重衰减和循环性能的恶
鳞片石墨自二战时期就用于电磁波吸收等军事应用中,但随着军事与民用电子设备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吸波材料已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薄厚度、轻质量、宽频带、高吸收和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要求。传统石墨虽然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但其显著的各向异性使某些入射方向的电磁波容易发生直接反射而无法进行衰减。一维炭纳米纤维(CNFs)及纳米螺旋炭(CNSs)等纳米炭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形貌,具有众多优异的理化性能,是
为配合265省道(金坛段)建设项目施工,南京博物院、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金坛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立夫路土墩墓D4进行了抢救性发掘.D4保存相对较完整,为“一墩多墓”形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子午墩土墩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上兴镇子午墩村,由三座土墩组成.2018年3-7月,南京博物院和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对D2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春秋晚期呈向心形分布的墓葬7座、器物坑
压电陶瓷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在电子元器件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今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铌酸盐系压电陶瓷居里温度高、机电耦合性和铁电性能好,是目前最有可能替代(Pb, Zr)TiO3(PZT)陶瓷的无铅压电陶瓷。但铌酸盐系压电陶瓷难以烧结致密,且温度稳定性不好,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对于铌酸盐系压电陶瓷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掺杂对(Na, K)NbO3(KNN)陶瓷改性,其中研究最多、最行之有效的掺杂
济南章丘西河遗址目前经过了三次考古发掘和勘探.遗址面积巨大,是一处典型的后李文化聚落.遗址沿河分布,具有开放性、季节性、迁徙性的特点.其开放性的布局、小型化的经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