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枝镰孢的荧光标记及其在寄主-病原菌互作中的应用

来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茎腐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玉米生产区都有普遍发生。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正逐渐加重。玉米茎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Sacc.) Nirenberg]不仅能侵染玉米的根、茎和穗,引起苗枯病、茎腐病和穗腐病,还能像内生菌那样既能定殖于植株体内又不引起病症。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轮枝镰孢FV菌株,通过对转化子的生理生化等分析筛选到与野生菌差异最小的转化子进行后续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农杆菌介导法能够将GFP和DsRed荧光蛋白标记基因随机插入轮枝镰孢的基因组内,且外源基因的差异多为单拷贝随机插入。对转化子进行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测定,发现DsRed更易导致突变体的出现。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转入轮枝镰孢FV菌株,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轮枝镰孢在玉米感抗自交系根部定殖和生长的规律。在感病材料中土壤中的轮枝镰孢首先从须根开始,它们可以在须根中大量定殖而不使须根致死。所以须根在轮枝镰孢侵染玉米以及玉米抗侵染方面可能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侵染的早期。随后轮枝镰孢沿主根向上侵染,以菌丝的形式扩展到地上组织。有些孢子附着在根表皮的纹理中,萌发形成菌丝而扩展;有的则向内侵染附着的细胞,然后再继续向周边侵染。由根内部向上侵染的菌丝多沿着细胞间隙上行,有些也会穿行在不同细胞之间。轮枝镰孢在侵染感病玉米有时会形成马赛克结构,而且这种马赛克结构在后期菌丝充满整个植物细胞时,会造成细胞的死亡。菌丝通常会定殖在须根下面或附近的细胞中。而在抗病玉米材料中,其须根数量明显低于感病材料,而且会形成坏死斑以限制轮枝镰孢的扩展。分析接种不同时间轮枝镰孢在玉米根和茎基部组织形成的单菌落数量(CFU)发现,轮枝镰孢在根部的CFU值随时间逐渐减小,而茎基部的CFU值则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土壤中的轮枝镰孢能够通过对根系的系统侵染途径危害地上部组织。在抗病材料中根部和茎基部的CFU值都低于感病材料。
其他文献
为明确水分和氮肥运筹对高产冬小麦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试验于2008-2010年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青岛农科院试验站进行,选用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设置4个施
宁麦9号原名“宁931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自“扬麦6号/西风”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由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等优良性状,是目前国内最早育成并大面积应用的优质弱
设施作物生长模型是以设施作物的定量化研究为基础的,只有明确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规律性与生理生态机理及数理表达,才能实现设施作物生产的动态模拟。本研究选择供应量大、
旱作农田作物生产对自然降雨依赖性较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是作物生产的主要研究课题。春玉米是渭北旱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栽培采用一年一熟制,生产存在着长达7个月的休闲期。该时期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30%,是旱区重要的农业水资源。该区春玉米生产土壤耕作以翻耕处理为主,使土壤水分蒸散加剧,不利于降雨的高效利用。不合理施肥也是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影响土壤的可持续生产,降低农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白叶枯病防治的必由之路。虫害也是导致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水稻自身抗螟虫的基因资源匮乏,通过培育转Bt基因水稻,可探究抗虫育种的新途径。航1号是我国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三系恢复系,其配组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特优航1号和Ⅱ优航1号,具有优质高产的特性。为进一步提高恢复系航1号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同时增加其对螟虫如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木研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Cu金属蛋白酶,小麦籽粒当中的多酚氧化酶是造成面制食品褐变的主要因素,褐变不仅影响面制食品的营养价值还会降低其经济价值和感官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蔬菜、水果中PPO的分离纯化及酶学特性的研究较多,对小麦中PPO的分离纯化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小麦品种安农0823麸皮为材料,通过酶液粗提取、硫酸铵分级盐析、Macro-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