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定向机理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美洲斑潜蝇在我国的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全国性的农业重要害虫,威胁着数十种农林作物的生产。本文首次从化学生态的角度对美洲斑潜蝇的寄主选择和定向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探明美洲斑潜蝇寄主选择和定向过程中的化学联系及其影响因子,为开发利用植物引诱剂防治美洲斑潜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在多种植物共存的条件下,美洲斑潜蝇对豆科植物具有明显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平均取食孔和产卵密度分别为0.91/cm2、0.43/cm2。而在黄瓜、茄子和番茄等葫芦科和茄科植物上取食孔和产卵密度较小。菜豆类植物尤其是美国供豆是其嗜食寄主。美洲斑潜蝇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和产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16种寄主上取食孔密度(PD)和产卵密度(ED)的线性关系式为:ED=-0.0120+0.4899×PD(r2=0.8332)。 2)采用嗅觉仪生测装置测试了五种寄主植物气味对美洲斑潜蝇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气味对雌蝇具有有着不同的引诱作用。美国供豆气味对2日龄的处女蝇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引诱率达到10.3﹪,豇豆的引诱作用微弱,引诱率为7.8﹪,但两种豆类气味对雄蝇无明显的的引诱作用。剂量反应实验表明美国供豆气味对处女蝇的引诱作用随气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气味粗提物剂量在0.06~0.10ml范围内,其诱捕量间无明显差异,但低于0.04ml时,诱捕量明显减少。黄瓜、番茄、茄子气味对处女蝇和雄蝇也无显著的引诱作用。针刺后的美国供豆叶挥发性气味对2日龄处女蝇和雄蝇有明显的引诱作用,同健叶相比,它能多诱捕1.33倍的雄蝇。雌虫的存在能明显增强供豆气味对雄蝇的诱捕作用,但雄蝇存在时的增效作用不明显。 3)视觉在美洲斑潜蝇寄主定向和选择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在4101~16484lux的光强度范围内,随着强度(X)的增加,黄板的诱捕量(Y)也随之增加,两者的关系为:ln(Y)=4.840-(3.653l/X)(r2=0.974)。但在暗室中,黄板对潜蝇无引诱力。美洲斑潜蝇雌蝇对椭圆型、细长型(剑型)、正方形、长方形等叶型和面积大小片无明显的选择性,单位面积上降落的频次基本上一致。供豆气味能明显增强黄板的诱捕量,在30cm的范围内增效作用明显。 4)交配和年龄对美洲斑潜蝇趋味行为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嗅觉仪中,交配后2日龄的雌蝇对供豆、豇豆、黄瓜、茄子、番茄等五种寄主气味的趋性明显大于同龄处女蝇,气味粗提物的诱捕量分别增加了0.77、0.90、1.16、1.80、2.11倍,但交配后的雌蝇对豆类气味的趋性明显高于其他寄主。交配后2~4日龄的雌蝇对寄主气味的趋性显著增强,而1~7日龄的处女蝇的趋性无明显变化。 5)对寄主植物的前期经验影响着美洲斑潜蝇对寄主挥发性气味的选择反应。在嗅觉仪中,比较了只在美国供豆和番茄上发育的而未接触过其他寄主的雌蝇(简称‘供豆单纯型’和‘番茄单纯型’)、在成虫期间接触过另一种寄主的雌蝇(简称‘供豆-番茄成虫经验型’和‘番茄-供豆成虫经验型’)和在幼虫期间在另一种寄主植物上发育的雌蝇(简称‘供豆-番茄幼虫经验型’和‘番茄-供豆幼虫经验型’)对两种气味的气味趋性,发现交配后2日龄供豆单纯型个体对供豆气味趋向率明显高于番茄气味,趋向率为18.2﹪;而番茄单纯型对番茄气味的趋向率(14.6﹪)略高于供豆气味(9.3﹪),但两者差异不明显;成虫经验型的情况类似于单纯性个体,雌蝇对后期寄主气味的趋向率无明显增加;幼虫经验型个体对后期寄主气味的趋性率则明显增强。同单纯型和成虫经验型个体相比,‘供豆-番茄幼虫经验型’对番茄气味的趋向率分别增加了0.74、0.46倍;而‘番茄-供豆成虫经验型’对供豆气味的趋向率分别增加了0.92、0.77倍。 6)GC-MS分析表明,美国供豆健叶的挥发性气味组分有12种:13-十四碳烯醛、十六碳酸、顺-9-十八碳烯醛、十二碳醛、9-十六碳烯酸、十八酸、油酸、十七烯、17-十八碳烯醛、1-二十六醇、二氢-5-四癸基-2(3H)-巴豆酸内酯、1-(1,5-二甲基己基)-4-(4-甲基戊基)-环己烷;针刺叶挥发性气味组分有18种即:壬醛、顺-2-癸烯醛、反-2-癸烯醛、8-甲基-8氮双环(4.3.1)癸-10-酮、2-十二碳烯醛、十二碳醛、1,2,3,4,7,8-六羟基-偶氮素、十八碳醛、1-十八烯、1-十五烯、十七烷、十六醇、2-羟基-环十五酮、十六碳酸、4-羟基-4-十八碳烯酸甲脂、四氢基-6-三癸基-2H-吡喃-2-酮、二氢-5-四癸基-2(3H)-巴豆酸内酯、9-十六碳烯酸。同健叶相比,针刺叶的组分发生了质的变化。针刺叶中多出了壬醛、顺-2-癸烯醛、反-2-癸烯醛、8-甲基-8氮双环(4.3.1)癸-10-酮、2-十二碳烯醛、1,2,3,4,7,8-六羟基-偶氮素、十八碳醛、1-十八烯、1-十五烯、十六醇、2-羟基-环十五酮、4-羟基-4-十八碳烯酸甲脂、四氢基-6-三癸基-2H-吡喃-2-酮、少了13-十四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醛、十八碳酸、油酸、1-二十六醇和1-(1,5-二甲基已基)-4-(4-甲基戊基)-环己烷。在健叶中酸类和醛类占是主要成分。
其他文献
已有研究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过程中涉及到RAB5A基因的调控改变,还发现RAB5A与胃癌分化程度相关,分化程度越低RAB5A的表达越高.为了进一步检测RAB5A与分化性和转移性的
为探讨短期糖尿病对腹侧前列腺的影响,该实验通过STZ制成糖尿病鼠模型,分别观察1天(D),3天(D),5天(D),7天(D)和14天(D).应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短期糖尿病腹侧前列腺的动态
本文研究了Boost级联变换器的倍周期分岔现象和功率因数矫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Boost级联变换器的低频分岔现象,并针对基于脉冲序列(Pulse Train,PT)控制的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出现的低频振荡现象提出一种解决方案。首先分析Boost级联变换器运行在电感电流断续(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和连续(Con
硫氧还原蛋白(Thioredoxin,TRX)和APE/ref-1是二个重要的功能相关联的蛋白质,当敲除掉其中一个基因,均导致小鼠胚胎死亡.我们克隆了PC12细胞的硫氧还蛋白和APE/ref-1的cDNA,
该文研究了壳聚糖和聚羟基丁酸己酸酯对神经细胞的亲和性,为人工神经导管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四种不同脱乙酰度和分子是壳聚
目前对心脏中Kit阳性心肌干细胞(CSC)在心肌损伤后对心肌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探索,甚至已进入一期临床试验。这些相关研究都基于之前关于Kit表达的细胞可能具
本文在染色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部分葱属植物的基因组多态性和亲缘进化关系。分析了五个种11个材料的核型,七个品种的葱组材料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出了葱具有核型多样性,华丹
将单一的替代性TH基因或保护性GDNF基因用于PD的基因治疗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该实验中,我们试图进一步探索在PD基因治疗中联合应用TH和GDNF基因的效果.我们构建了重组有T
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地面啄食性鸟类如家鸽具有最发达的峡视核.该论文采用离体脑片技术,研究了鸽峡视核内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通讯.鸟类离中枢系统的峡视核主要是从同侧顶盖接受投
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认的主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厘清包装设计问题所在,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包装设计理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