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在中国农村金融实践中,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依然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而资金约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瓶颈之一。20世纪90年代,小额信贷被引入中国,用于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小额信贷在中国具有可行性。但是,在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却没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既来自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动态差异、产业结构多层次化、相关利益主体风险偏好函数与效用函数的多样化,也来自于原有制度体制下金融政策与金融制度“路径依赖”所形成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多重交叉影响。在这样的实际背景下,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小额信贷与农户融资问题,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应用指导。笔者在充分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建立一个研究我国农户融资与小额信贷问题完整和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小额信贷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出发,同时立足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改革的现实国情,通过对各地农户融资需求差异性特征的实地调研与统计分析和我国小额信贷绩效与可持续性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化相结合,探索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原则和因地制宜破解农户融资困境的宏观制度安排与微观产品创新。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以信息不对称原理、农村金融理论、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理论为基础,以“金融功能观”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调研、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方法、问卷调查与农户访谈、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方法、博弈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规范与实证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遵循“理论基础--现状实证--宏观改革--微观创新”的结构推演逻辑,对农户融资与小额信贷问题展开全面研究,力求在框架结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点可能的创新与突破。
全文主要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小额信贷的概念界定,以及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等。第二章为小额信贷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本章遵循“零散事实--典型化事实--规律理论”的抽象过程,从新的视角重新梳理了小额信贷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高交易成本与缺乏人力资本是农户陷入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对农户融资困境的突破正是小额信贷产品创新的动力和微型金融机构(MFI)存在的理论基石。第三章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实证。通过对农户融资供给层面的计量实证,笔者发现农信社农户贷款对农民增收的长期绩效并不显著,而农民收入变化和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之间也没有形成“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我国目前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内的四类小额信贷供给机构的可持续性均不容乐观。第四章为基于实地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需求分析。在供给实证的基础上,本章从需求层面分析我国县域农户融资现状。笔者通过对不同代表县域农户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总结我国农户融资需求的区域性差异特征,探索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原则。第五章为破解农户融资困境制度安排: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在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均衡模型的基础上,从宏观制度安排的角度,探索信用社深化改革模式与非止规金融机构演化途径,分别提出适合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框架和农村金融体制路径选择。第六章为破解农户融资困境微观创新:小额信贷产品研究。本章包括小额信贷产品的支持模式与技术创新两部分。前者以信用社与农户的博弈为例,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惜贷”的原因和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小额信贷+交叉联保+农业合作保险”的集成创新支持模式。后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论述了基于互联网的P2P小额信贷新模式及其与Web2.0工具的有机结合,希望这种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将来能够为农户融资提供一条全新的途径。最后一章为结论、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