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些年来,生活环境及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不足问题愈加严重。然而,国内学者大多是通过对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达标率的分析,进而探究影响儿童青少年PA状况的因素,但仅MVPA达标率一项指标不足以客观反映PA状况,应结合PA项目类型状况进行分析。本研究旨在了解儿童青少年PA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人口统计学及个人行为习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因素对PA状况造成的影响,进而为今后改善儿童青少年PA状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依据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六大行政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南、西北)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部分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上海、长沙、广州、太原、昆明、成都、乌鲁木齐)的718岁4269名儿童青少年(男2228名,女204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对其PA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首先采用K-S正态性检验方法检查PA变量的正态性;其次计算PA时间变量的四分位数,数值以P50(P25,P75)形式呈现,并计算MVPA不足百分率;采用非参数检验和c2检验等方法分析目前我国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PA现状,并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及个人行为习惯、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因素组PA状况的差异,最后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我国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MVPA达标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检验水准a=0.05。研究结果(1)我国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我国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总体力活动(Total Physical Activity,TPA)、低强度体力活动(Light-intensity Activity,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intensity Activity,MPA)、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intensity Activitiy,VPA)和MVPA中位数值分别为92.9 min/d、24.3 min/d、41.4min/d、7.1min/d和55.7min/d;不同地区比较发现,上海和长沙的MVPA较低,分别为41.4 min/d和50.7min/d,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我国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的MVPA不足率高达53.8%,上海和长沙地区最高,分别为65.9%和60.0%,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在PA项目中,步行、广播体操、户外追逐嬉戏、跑步、爬楼梯和家务劳动等项目参与时间较长,“体育锻炼”类时间占TPA时间的44.7%。(2)人口统计学及个人行为习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分组比较人口统计学及个人行为习惯因素与PA状况:在性别方面,男生的MVPA不足率为50.8%,女生的不足率为57.1%,男女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的MVPA不足率依次为57.6%、43.6%、50.8%和63.0%,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睡眠时间“≤6h”和“>6h”组的MVPA不足率分别为61.5%和52.6%,不同睡眠时间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PA项目类型特征表现为,男生和女生的“体育锻炼”类时间分别为37.86min/d和31.43min/d,男女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睡眠时间“>6h”组的“体育锻炼”类时间为35.71min/d,显著高于睡眠时间“≤6h”组(29.86min/d),不同睡眠时间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会经济因素与PA状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 Status,SES)方面处于“低SES”、“中SES”和“高SES”等级的儿童青少年的MVPA不足率依次为48.9%、57.5%和54.8%,不同SES等级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住在“市区”和“郊区”组的MVPA不足率分别为55.8%和50.8%,不同居住地属性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PA项目类型特征表现为,“低SES”组的交通活动为40min/d,显著高于“中SES”组(27.14min/d)和“高SES”组(27.14min/d),不同SES等级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组的交通活动为34.29min/d,显著高于“市区”组(27.14min/d),不同居住地属性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然环境因素与PA状况:“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组的MVPA不足率依次为47.6%、53.3%和62.8%,不同降雨量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舒适”和“炎热”组的MVPA不足率分别为51.6%和65.9%,不同平均气温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PA项目特征表现为,在交通活动、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类活动方面,“半干旱”组依次为35min/d、5.71min/d和38.57min/d,分别显著高于“半湿润”(28.57min/d、3.43min/d和32.00min/d)和“湿润”(24.29min/d、0.00min/d和31.43min/d)两组,不同降雨量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组的交通活动、娱乐活动、家务活动和体育锻炼类活动依次为32.86min/d、3.57min/d、2.86min/d和35.71min/d,分别显著高于“炎热”组(14.29min/d、0.00min/d、0.00min/d和29.36min/d),不同平均气温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MVPA达标状况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不同性别、年龄、睡眠时间、SES和降雨量对儿童青少年MVPA达标状况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女生”(OR=1.38,P<0.001)、“1618岁”(OR=2.1,P<0.001),“睡眠时间≤6h”(OR=1.26,P=0.027)、SES等级偏高的“中SES”(OR=1.17倍,P=0.049)、降雨量等级为“湿润”(OR=1.61,P<0.001)、“半湿润”(OR=1.32,P=0.013)组的儿童青年MVPA不足的概率更高。研究结论(1)我国省会城市儿童青少年PA状况整体较差(上海和长沙两地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MVPA不足率较高,PA项目趋于单一化,缺乏体育锻炼类活动。(2)女生的MVPA不足率较男生更高;相比其他年龄组,1618岁的MVPA不足率更高。此外,睡眠严重不足导致的体育锻炼减少,SES偏高导致的积极交通活动减少,湿润多雨导致的各类型PA时间减少,是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率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