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像形态学算法研究及FPGA实现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媒介逐渐变成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工具,随之而来的便是实时通讯、摄像摄影、扫描成像等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从早期的音频信息传递,发展到现在的图像视频信息传递,数字图像技术早已成为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但是,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的基于软件平台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处理速度和处理效率方面的需求,而FPGA拥有运算速度快、损耗超低、并行运算处理的特性,完全弥补了图像处理技术中数据量庞大、处理步骤繁琐等缺陷,而且FPGA体积小、成本低,可以契合遥感卫星、遥感飞机、外星探测车、无人机、监控探头等对尺寸和成本有着特殊要求的场合,因而在数字图像技术中引入FPGA作为实现算法的平台,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适性。本文主要研究彩色图像的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在FPGA上的实现,硬件实现平台采用Xilinx公司生产的zynq7000系列板卡,利用Verilog语言于Modelsim10.7上仿真各个功能模块,并在Vivado2018.2软件平台上完成编程、配置、综合、优化和调试等工作,最后烧录到开发板上电调试。1.本论文将彩色图像自适应形态学算法在FPGA上进行了复现。传统形态学处理算法受制于结构元素单一等问题,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会忽略原图重要的特征信息,而是自适应的彩色图像形态学算法可以更好地保有原图色彩和亮度等特征信息,处理效果更佳。于是本论文首先在软件平台上实现了彩色图像自适应形态学算法和传统形态学处理算法,经过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为彩色图像自适应形态学算法对图像的处理效果更好,然后设计了在FPGA上设计实现了彩色图像自适应形态学处理系统,该系统按照以面积换速度的形式进行FPGA结构设计,其中包括了控制模块、结构元素生成模块、形态学运算模块、整合输出模块等,通过对比彩色图像自适应形态学处理算法在软件和硬件平台上的运行时间、消耗资源等情况,证明了本论文所设计的彩色图像自适应形态学处理系统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了处理效率。2.本论文将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算法在FPGA上进行了复现。LIP模型在实际图像处理中可以防止像素数据在运算时超出定义区间的问题,提升了图像处理的准确性和视觉观感。本论文首先通过对Cordic算法和改进Sobel边缘检测算子的结合在软件平台实现了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算法,并且经过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算法和传统的彩色图像边缘检测算法的结果比对,验证了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算法处理效果相对更加细腻明亮,而且保有的色彩信息更加充足。然后基于FPGA硬件平台设计实现了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系统,其中包括了控制模块、数据窗生成模块、LIP模块、边缘检测模块、整合与显示模块等,通过对比基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算法在软件和硬件平台上的运行时间、消耗资源等情况,证明了本论文所设计的基于对数模型与自适应的彩色边缘检测系统不但可以有效检测彩色图像的边缘,而且处理时间明显减少,处理效率很高。
其他文献
二次雷达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探测环境的日益复杂和集群目标的出现,二次雷达将面临信号密集、对抗强烈、动态变化等复杂电磁环境。而现阶段集群作战中单个小型目标通常应答功率较低,导致询问机远程接收困难,令传统的二次雷达应答机制难以应对大规模集群目标的探测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MIMO雷达稀疏阵列和扩频通信RAKE接收中获得启发,提出两种提高二次雷达集群目标应答性能的信号处理方法。
随着5G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安防等系统必将迎来进一步的升级,对于获取的视频图像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雾霾天气下,由于悬浮颗粒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设备所采集到的视频的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将影响后续的一些图像处理任务,给视频监控、智慧交通、航空拍摄、汽车导航等现实应用场景带来困难。此外,目前关于去雾的研究主要在单幅图像去雾方面,多数是在PC平台用软件实现,
学位
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用于微波成像的传感设备,与传统光学遥感设备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处理能力。因此在民用遥感、测绘和军事侦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为实现舰船目标的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传统的SAR图像的舰船目标检测方法主要是将统计学习与恒虚警率(Constant False Alarm Rate,CFAR)方法结合。但是该类方法多依赖于对海洋杂波的建模,
学位
空间通信相比于其他通信场景,其通信距离要远很多,通信信号在自由空间中远距离传播时会有非常大的损耗,从而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非常弱。所以在空间通信系统的设计中,一般会通过提高通信系统的功率利用率来克服这个问题,而为了满足空间通信中日益增长的编译码器高速率的需求,研究低时延、高吞吐率的Turbo码编译码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空间通信中星间、星地之间的无线通信为背景,研究了Turbo码高效编译码
极化(Polar)码是第一类被证明能够达到任意二进制离散无记忆信道(B-DMC)对称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案,自它问世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的关注。由于其在有限码长下的纠错性能不尽人意,学者们提出通过级联一个外码的编码方案,使得Polar码的纠错性能得到提升,能够与现有最好的码,如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Turbo码相竞争。最小距离作为衡量Polar码性能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了Polar码的
随着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多中心研究日益兴起。医学影像数据的获取是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基本问题,多中心研究通过联合多个医疗中心进行影像数据的收集,可以有效地增广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提高数据效力,尤其对于部分罕见疾病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扩散磁共振成像对于成像过程中使用的采集设置较为敏感,不同医疗中心的采集结果通常存在一定的中心间差异,因此,在进行多中心数据的整合前,需要首先对影像数据进行同质化处理。
众所周知,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可能离开对海洋数据的获取与传输,因此水下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特点包含带宽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可用载波频率高、通信传输时延小等等,这些特点正好能够解决新时代背景下水下通信所面临的一些难题。然而,在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中,海洋湍流现象、吸收与散射效应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通信系统中信号的能量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一定的能量衰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