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在修建山岭隧道过程中,由于工程地质、水文、人类活动及工程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隧道进口段常处于浅埋、偏压状态,且进口段附近一般岩性破碎、富含裂隙水。因此,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对隧道进口段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以勐松二号偏压隧道进口段工程为依托,利用FLAC3D依次模拟了三种整治方案,并对整治后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的隧道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进口段边坡稳定性、围岩稳定性和衬砌结构的稳定性,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了浅埋和偏压的界定方法、隧道进口段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失稳判据。(2)通过对管棚及地表注浆整治方案的模拟,发现管棚超前支护有效支撑了开挖区域的土体,对围岩及地表沉降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地表注浆措施能够改善施作范围内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地层的整体性,阻止围岩水平方向的滑移。采用管棚及地表注浆方案整治后,进口段边坡、围岩和初支结构均未达到稳定性要求。(3)通过对上挡桩和上挡+下托桩整治方案的模拟,发现上挡式抗滑桩主要起到减压作用,下托式抗滑桩主要起到限位作用。采用上挡桩方案整治后,左边墙围岩抗剪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且围岩最大剪应变增量云图中自左边墙延伸至坡面的剪切带仍然存在,表明工程中存在潜在的失稳风险。采用上挡+下托桩方案整治后,围岩最大剪应变增量云图中剪切带被阻断,进口段边坡、围岩和初支结构均达到稳定性要求,但与上挡桩方案相比围岩主应力有所增大,因此进一步对上挡+下托桩方案进行优化。(4)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了上挡+下托桩方案中桩截面尺寸及桩隧间距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桩身截面尺寸及桩隧间距的最优值。优化方案与上挡+下托桩方案相比,在满足稳定性的基础上,工程费用节省78.83万元并且更符合工程技术性要求,因此推荐采用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