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采用距离取样法(distance sampling)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山鹧鸪每群的个体数在原生林为2.43±1.36只/群、次生林为1.81±0.59只/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5.7只/ km2,15.8只/km2和0;根据成群数为单位来计算,其密度分别为6.5群/ km2,8.7群/ km2和0。通过捕捉和录音回放,发现海南山鹧鸪雌、雄鸟繁殖期的鸣叫声明显不同。对成对的海南山鹧鸪分别进行雌鸟叫声和雄鸟叫声的录音回放,结果表明,对于雌性鸣声回放,雄鸟和雌鸟的反应具有极显著差异(Z=-4.716, P<0.001),即占区雌鸟对入侵雌鸟的反应要比占区雄鸟对入侵雌鸟的反应极显著地强烈;对于雄性鸣声回放,雄鸟和雌鸟的反应无差异(Z=-0.369, P=0.712),即两者都对入侵雄鸟有较强烈的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雌性鸟对于雌雄两种鸣声回放反应无显著差异(Z=-1.774, P=0.076);而雄性鸟对于雌雄两种鸣声回放具有极显著差异(Z=-3.31, P=0.001),也就是说,占区雌鸟对于入侵者是雄性或者雌雄的反应无显著差异,都是强烈的,而占区雄鸟则不同,对入侵雄鸟反应强烈,但对入侵雌鸟则不然。推测与其婚配制度有关。海南山鹧鸪属于雌雄同型鸟类。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其雌雄个体在嘴裂(P=0.03)、翅长(P=0.028)、跗跖(P=0.04)和爪长(P=0.016)的量度上有显著差异,在体重上呈极显著差异(P=0.003)。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海南山鹧鸪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其日活动区面积为3.85±2.77ha(90% HMT),核心面积为2.23±1.65 ha (50% KH),雄性的日活动区面积要大于雌性,但其差异并不显著(P=0.044)。月活动区面积7.72±4.52ha(90% HMT),核心面积为2.78±2.32ha (50% KH),雄鸟和雌鸟的月活动区面积没有差异。海南山鹧鸪旱季活动区面积为7.15±3.87ha(90% HMT),核心面积为2.81±2.87ha (50% KH);日活动位移在14:30~15:30和17:30~18:30的时间段内位移最大,在11:30~12:30和18:30~19:30的时间段内位移最小,雌雄鸟的日活动位移各时间段无显著差异(χ2=11.22, P=0.51),同时间段的雌鸟和雄鸟位移也无显著差异。通过无线电遥测跟踪,采用样方调查和组成分析的方法,调查海南山鹧鸪在研究区和活动区内的微生境两个尺度下的生境利用。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只利用研究区中的原生林和天然次生林,对人工马占相思林没有利用。样方调查表明,原生林中影响海南山鹧鸪觅食生境利用的因素主要有距沟谷距离、距水源距离、裸地比例、倒木、落叶厚度、落叶盖度和0~0.5m郁闭度;次生林中影响海南山鹧鸪觅食生境利用的因素主要有0~0.5m郁闭度、2~4m郁闭度、密藤、距沟谷距离和落叶厚度。影响海南山鹧鸪微生境利用的因素为水平遮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