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是玉璧发展历史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关于墓葬中的随葬玉璧,学术界早已进行过研究与讨论。但对汉画像石中的玉璧图像,还未进行过系统地研究。本文在前人对汉代璧类讨论的基础上,以汉代墓葬、祠堂、石阙中的画像石璧类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考古类型学分类框架,获得璧类图像的总体认识;通过图像学分析与原境研究讨论不同璧类图像的使用意义。本文通过对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进行介绍,总结了汉代璧类图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路进行阐述。为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进一步界定了本文所讨论的璧类图像的范畴,并梳理目前璧类图像的发现情况;并在现有材料基础上对璧类图像进行分类研究。本文依据璧类图像分布密度、地域风格以及汉代地理区划,将璧类图像分为苏鲁豫皖,河南南阳,陕西、山西,四川、重庆四区;并对所分四区分别进行分期研究。在分类、分区、分期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讨论汉代墓葬中玉璧与璧类图像,认为画像石中使用璧类图像的用行为,可以追溯至战国中期的楚墓。本文着重讨论了璧类图像的源流问题及其使用意义,根据璧类图像出土位置,基于“棺椁”——“墓门”——“墓室”三个维度讨论璧类图像的使用意义。并在文章末尾就“铺首衔环”图像进行讨论。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总结出璧类图像发展具备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依据图像学研究,重新审视了墓葬中不同位置的璧类图像的象征意义,总结出璧类图像两大象征意义,即“信仰性”与“世俗性”;并揭示出汉代璧类图像由“信仰性”向“世俗性”转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