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氮肥精确定量及其应用的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uobi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最少的肥料获得预期的高额、优质小麦产量,收到省肥、高效、环境友好的效果,构成小麦氮肥精确定量技术体系,是小麦栽培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在江苏淮北、淮南麦区设置系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品种类型、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施氮时期、栽培方式、土壤背景氮等对Stanford方程中三个参数麦季土壤供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明确了三个参数的变化特点,提出了适用的参数值,提出了小麦目标产量施氮量精确定量技术,并进行了验证和示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主要结果如下:1、目标产量需氮量合理确定的研究。(1)5年高产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产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产量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明确了江苏不同麦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条件下的百kg籽粒需氮量的适宜取值范围。研明了不同地力水平上小麦目标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淮北麦区粘土土壤上,高产、中产低产水平百kg籽粒需氮量分别为3.01 kg(2.90~3.35 kg)、2.90 kg(2.82~3.32 kg)、2.81 kg(2.60~3.21 kg)。随产量水平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淮南粘土土壤上,高产、中产、低产水平分别为2.91 kg(2.70~3.30 kg)、2.8 kg(2.57~3.19 kg)、2.71kg(2.41~3.07 kg);淮南砂土土壤上,高产、中产、低产水平分别为2.81 kg(2.56~3.15 kg)、2.69 kg(2.48~3.05 kg)、2.61kg(2.43~2.91 kg)。同时,高、中地力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二次抛物线关系,低地力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关系。砂土土壤最高目标产量小于粘土土壤。(2)36个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吸氮量和百kg籽粒需氮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品种间和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平均分别为3.15、3.03、2.85 kg。(3)在淮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淮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施氮量的提高呈逐渐增加趋势,最高施氮量比最低施氮量的百kg籽粒需氮量平均增加0.35±0.08kg。在不同地力水平上,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高地力比低地力高0.10~0.30kg,两者的差值随施氮量的提高呈加大趋势。(4)在(淮北麦区施氮量为17.5kg/667m2、淮南麦区为15 kg/667m2)与氮肥追肥时期(拔节期)相同条件下,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二次抛物线关系,全基施处理最低。在氮肥基追比10:0~3:7条件下,淮北麦区,基追比5:5处理的百kg籽粒需氮量最高,陕农229百kg籽粒需氮量为2.65~3.11 kg,济南17为2.71~3.22kg;淮南麦区,基追比6:4处理的百kg籽粒需氮量最高,扬麦11号为2.51~2.94 kg,宁麦9号为2.35~2.77 kg。(5)在施氮量(淮北、淮南麦区分别为17.5kg/667m2、15 kg/667m2)与氮肥基追比(淮北、淮南麦区分别为5:5、6:4)相同条件下,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呈增加趋势,全施基处理最低,剑叶期追施处理最高,剑叶期处理与返青期、拔节期处理差异不显著,三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宁麦9号变化范围为2.30~2.77 kg,扬麦10号为2.38~2.95 kg,济南17为2.57~3.16kg。(6)宁麦9号和扬麦10号条播方式百kg籽粒需氮量显著高于套播方式,平均高约0.14 kg。(7)小麦百kg籽粒需氮量随稻季氮肥施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R20W15处理比R0W15 R10W15、R15W15处理分别增加0.23、0.15、0.08 kg/667m2,提高8.6%、5.5%、2.8%。2、合理确定麦季土壤供氮量的研究。(1)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表明,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等对麦季土壤供氮量有显著影响,明确了江苏麦区不同土壤类型及其地力条件下的麦季土壤供氮量。淮北麦区粘土土壤麦季土壤供氮量为3.36-6.24 kg/667m2,平均为4.55 kg/667m2,其中,低地力为3.34-4.50 kg/667m2,平均为3.97 kg/667m2,中地力为4.16-5.11 kg/667m2,平均为4.74kg/667m2,高地力为4.85-6.24 kg/667m2,平均为5.61kg/667m2。淮南麦区,粘土土壤麦季土壤供氮量为2.51-5.93kg/667m2,平均为4.42kg/667m2,其中低地力为2.52-3.54 kg/667m2,平均为3.29 kg/667m2,中地力为3.36-4.58 kg/667m2,平均为4.08kg/667m2,高地力为4.43-5.93 kg/667m2,平均为5.05kg/667m2。淮南砂土土壤麦季土壤供氮量为2.33-5.53kg/667m2 ,平均为3.70kg/667m2 ,其中低地力为2.33-3.4 kg/667m2 ,平均为2.92kg/667m2,中地力为3.19-4.09 kg/667m2,平均为3.65kg/667m2,高地力为4.08-5.53 kg/667m2,平均为4.51kg/667m2。同种肥力条件下粘土土壤大于砂土。(2)麦季土壤供氮量与小麦基础地力产量、前茬水稻产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得到了不同麦区、土壤类型、地力水平等条件下的回归方程,提出了确定麦季土壤供氮量的实用方法。(3)不同品种及其品种基因型小麦对麦季土壤供氮量有显著影响。(4)随前茬水稻施氮量的增加,麦季土壤供氮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综合表明麦季土壤供氮量在不同田块间的差异较大,应综合考虑地区、土壤类型、地力水平、前茬水稻施肥情况以及采用的小麦品种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3、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合理确定的研究。(1)在相同品种、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条件下进行的5年高产定位试验表明,氮肥当季利用率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明确了江苏麦区不同土壤类型、地力水平、产量水平等条件下氮肥当季利用率的适宜取值。淮北麦区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3.31%~50.05%,平均42.36%,高产、中产、低产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5.28%、39.71%、35.60%;高、中、低地力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4.25%、40.49%、35.60%。淮南麦区粘土土壤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0.96%~51.00%,平均40.52%,高产、中产、低产水平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4.66%、40.21%、35.20%;高、中、低地力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5.73%、42.68%、39.05%。(2)施氮量对36个基因型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有显著影响,9、12、15kg/667m2处理平均分别为52.93%、48.11%、43.25%。相同施氮量下,三类品种的氮肥当季利用率表现为弱筋小麦<中筋小麦<强筋小麦,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当季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3)在不同地力水平上,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淮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淮南麦区施氮量12.5~22.5kg条件下,极差为7~10个百分点。相同条件下,砂土土壤上高于粘土土壤。(4)在施氮量(淮北麦区施氮量为17.5kg/667m2、淮南麦区为15 kg/667m2)条件下与氮肥追肥时期(拔节期)相同条件下,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二次抛物线关系,均以全基施处理最低。在氮肥基追比例10:0~3:7条件下,淮北麦区基追比5:5处理最高,陕农229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28.37%~50.05%,济南17为33.07%~52.33。淮南麦区,基追比6:4处理最高,在施氮量10~20kg/667m2条件下扬麦11号氮肥当季利用率变化范围为30.73%~50.20%,宁麦9号为27.13%~47.67%。(5)在施氮量(淮北、淮南麦区分别为5:5、6:4)相同条件下,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期>剑叶期>返青期>越冬期>3叶1心>1叶1心>全施基,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拔节期追施氮肥是追氮的最大效率期。在基追比10:0~3:7条件下宁麦9号变化范围为27.87%~49.78%,扬麦10号为28~51.96%,济南17为30.33%~57.44kg。(6)宁麦9号和扬麦10号条播方式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套播方式,平均高约5个百分点。(7)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稻季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R20W15处理比R0W15 R10W15、R15W15处理分别下降约6.7、5.1、1.8个百分点,约17.45%、12.75%、4.16%。4、小麦精确定量施氮的应用与验证。在东海县(粘土)、姜堰市镇梅垛乡(砂土)和沈高镇(粘土)利用已取得的三个参数值进行目标产量氮肥施用量精确定量计算,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同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田块的产量均达到或接近目标值,差异小于5%。除了少数实际值与目标值差异大于5%外,多数实际值与目标值差异小于5%,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节氮效果。与农户常规施肥法相比,精确施肥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平均减少7.65%,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表明获得的参数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求得参数值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小麦目标产量施氮量精确定量技术。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理论界对这一问题高度关注,其研究领域包括:界定"三农"概念,分析形成"三农"问题的制度、体制、结构
<正> 一、对革命导师关于实践标准理论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评价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否具备真理性,需要依靠实践来检验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细菌性肝脓肿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抗生素、局部穿刺引流加用中药肝痈安消汤治疗,对照组35例用
在当前Web3.0和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互联网虚拟社会,它具有移动、膨胀、泛在、个性等特征,也蕴藏着更大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微
唐代贵族女装胡汉兼收、大胆时尚,先后出现过窄袖襦裙装、胡服、女着男装、大袖袒胸裙等组合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开放等物质条件有直接关系,更有广泛的
伴随着全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手工技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人类文明。如今,这些传
近三十年来,我国关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政策、多元
文章回顾并分析69例腺性膀胱炎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程度。腺性膀胱炎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发生的主要部位为患者的膀胱三角区,是潜
我厂因水消耗较大,为缓解供水矛盾,对各车间的供排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并新建回水池及泵房,做到循环利用,既节约了水,又能满足生产。
[目的]松材线虫病是我国对森林危害和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控制其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手段。作者发现的松褐天牛深沟茧蜂(Iphiaulax monochamusi Yang)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