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实现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介词是虚词中比较重要的一类,但由于其意义比较抽象、用法复杂,因此相对难以习得。泰国学生在习得介词“为了”时,产生了大量偏误,且偏误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本研究将汉语介词“为了”作为研究对象,对泰国学生在习得该词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先是简要介绍了研究用到的两大理论基础:偏误分析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综述了汉语介词和介词“为了”当前的研究现状,都分别从本体研究及偏误研究两方面做了介绍。本研究随后着重对搜集到的640条语料逐条进行了分析,共得到偏误语料210条,进一步把这些偏误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冗余”、“混用”、“‘为了’后目的成分有误”、“错序”、“其他”五种偏误类型。并且,从初、中、高三个阶段、“为了”后跟两种不同成分这两个角度,对总的偏误数量及不同类型的偏误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接着,本研究详细分析了泰国学生介词“为了”习得中的偏误原因。从学习者母语、目的语、词典及教材的编写、教师、学习者自身、民族认知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后,根据探讨得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