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切除术(Liver resection,LR)是肝脏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术后残余肝脏无法代偿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因此,在手术和残肝功能能否代偿之间常常难以抉择。目前肝再生研究方面,术中干预研究较多,近年来报道措施有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切肝法(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但因其需二次手术,风险较高,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争议。因此,研究出一种风险更低且效果显著的促进肝再生措施,对于临床有重要意义。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降低门脉压力可以有效促进肝再生,与脾脏切除相比,脾动脉结扎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仅需一次手术,且手术切口选择上更加易行,手术风险极大降低,保留脾脏也可以同时保留部分免疫功能。由于肝脏恶性肿瘤常常合并肝硬化,因此,探索硬化大鼠肝再生可能更接近临床。本研究通过建立SD大鼠肝硬化、70%肝部分切除术(Partial hepatectomy,Ph)模型,观察脾动脉结扎对肝硬化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跨膜和泛素样结构域蛋白1(Transmembrane and ubiquitin-like domain protein 1,Tmub1)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脾动脉结扎在肝硬化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实验初期,进行预实验,建立肝硬化模型(死亡率14.29%、成模率70%)、70%大鼠Ph模型(无死亡),选择成模SD雄性大鼠共90只,适应性喂养1周(购买于湖南省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质量180-220g),使用5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0.2ml/100g),左下腹、右下腹交替注射每周共3次(每周一、三、五注射),注射9周后,建立肝硬化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开腹后游离肝周、脾门,关腹;肝切组:开腹后游离肝周、脾门,并切除肝左内、左中叶,关腹;肝切+脾扎组:在肝切组基础上,结扎脾动脉。所有大鼠术前禁食8h,不禁水,并称重。每组随机各取10只于术后24h、48h、72h分别测量相关指标,麻醉后观察肝脏再生情况,并切除肝脏标本,抽取腹主动脉血,备用。术后称重,计算肝体比;所取肝脏标本使用福尔马林固定,送病理科做HE染色,并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ALR和Tmub1表达;所取腹主动脉血,送检验科检测ALT和AST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diffusion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ALR和Tmub1水平,使用SPSS 21.0分析各指标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肝硬化大鼠70%Ph模型,成功建模的大鼠1周内存活率100%,术前所有大鼠ALT、AST均较建模前不同程度增高,术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同时间内肝切组、肝切+脾扎组均明显增高(P<0.05),肝切+脾扎组在同时间低于肝切组(P<0.0.5);术后肝切、肝切+脾扎组肝体比均逐渐增大,术后24h,肝切组高于肝切+脾扎组(P<0.05),48h、72h,肝切+脾扎组均高于肝切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24h、48h、72h肝切组、肝切+脾扎组血清及肝脏组织内ALR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24h,肝切+脾扎组比肝切组明显增高(P<0.05),48h、72h,肝切+脾扎组比肝切组增高不明显(P>0.05);同假手术组相比,术后24h肝切组、肝切+脾扎组肝组织Tmub1进入胞浆表达,术后48h、72h肝切组、肝切+脾扎组血清及肝脏组织内Tmub1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肝切组相比,肝切+脾扎组术后同时间在肝组织内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血清中肝切组和肝切+脾扎组同时间Tmu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脏具有明显再生能力,脾动脉结扎在促进肝硬化大鼠肝再生、肝功能恢复方面有重要作用;2.脾动脉结扎促进肝再生的机制可能与促进ALR表达及抑制肝组织中Tmub1释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