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孤独症作为一种临床较常见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认知障碍作为孤独症临床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研究目前多在临床观察,对动物模型认知方面的研究不多。布美他尼为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改善孤独症症状的药物,目前尚无实验研究其作用机制。本实验拟用VPA制造孤独症大鼠模型,利用多种行为学测试研究孤独症的行为特点,尤其是认知行为特点。对实验组孤独症大鼠给予布美他尼干预治疗,观察行为学的改善情况。对脑发育及认知相关脑区作形态学观察,并对5-HT、GABA、Glu等血清相关递质进行检测,以探讨孤独症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布美他尼的治疗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对孕12.5天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VPA600mg/kg(VPA浓度250mg/ml),制造孤独症模型,利用雄性仔鼠进行实验。同时期孕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做为正常对照。在仔鼠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体重、睁眼情况的生长发育指标的检测,及刻板行为、社会交往、学习记忆等行为的检测。行为学检测完毕的大鼠取血行5-HT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检测,并取脑制作病理切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SPSSStatistic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实验将实验大鼠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及布美他尼治疗组。三组之间的比较:(1)在生长发育方面,孤独症大鼠(包括布美他尼治疗组)较正常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表现在体重偏轻、睁眼延迟、前庭及运动功能发育延迟;(2)在行为学及认知功能方面,孤独症大鼠较正常大鼠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探索能力减退、社会认知及交往障碍、学习记忆障碍等表现,而布美他尼治疗组大鼠,在行为和认知方面表现出明显改善;(3)孤独症大鼠较正常大鼠血清5-HT及GABA浓度明显增高,而布美他尼治疗后可明显降低二者水平,Glu的血清浓度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别;(4)在神经病理方面,孤独症大鼠较正常大鼠表现出脑功能低水平的表现,如各脑叶(尤其是颞叶、海马区)神经元体积缩小,突触较少、缩短,神经元数量增多、排列紊乱,小脑浦肯野细胞数减少、排列稀疏,布美他尼治疗对此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VAP孤独症模型大鼠表现出明显的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探索能力减退、社会认知及交往障碍、学习记忆障碍等典型行为及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较好的制造孤独症模型的方法。(2)孤独症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病理学改变,血清5-HT及GABA浓度明显增高,可能为导致其行为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3)布美他尼有明显的改善孤独症行为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KCC1转运体,降低细胞内Cl—的浓度,调节GABA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