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早期剧作中身份的意象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uli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在二战后崛起的一代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与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二战后的英国劳工党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旨在在建设“福利国家”的措施,使英国经济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进入了相对繁荣时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的精神创伤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传播开来。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外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得到的只会是痛苦、孤单和绝望。存在主义虽然与荒诞派戏剧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他们的主张与荒诞派戏剧也有着重大的差别,但是,存在主义却对荒诞派戏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已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作家创新性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借鉴,自然也影响了品特。哈罗德·品特是当代英国剧坛上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在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在二战后崛起的剧作家,其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受到贝克特的影响。然而,随着创作的成熟,品特的剧作很快就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正如品特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指出的,他的戏剧创作通常是由一个意象或形象引起的。事实上,哈罗德·品特的剧作不仅是由意象引起,也通常是由一个意象开始,一个意象结束。作为舞台表演的一种形式,戏剧无疑是非常讲究呈现的。意象在戏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于人物的表现,剧情的展现,作者意图的体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演员出身的剧作家,品特对舞台呈现的把握无疑是非常具有其独创性的。在他的剧作中,人物感受的威胁、孤单、焦虑、紧张都通过一个个看似无关甚至离题的意象,表现出了其“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行打开了压迫下的封闭空间”。剧中的意象从实在的物体如房间到抽象的如人物名字的不确定性,再到具体的人物形象如反抗的被迫害者或是最终取得胜利的孤独女人,在这一个个意象中,品特将其对人物身份的探讨逐渐展现出来。品特剧中的人物从不公开地表现出其所经历的焦虑、孤独以及自我身份的丧失,而更多地转化成了话语上的重复、累赘甚至是貌似无意义的离题。品特戏剧创作的特色是与其演员的经历和电视编剧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因此,在他的戏剧创作中,舞台的设置、人物的对话,尤其是意象的展示跟舞台都是密切相关的。身份的认同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等等关心的主题。品特的剧作对于这个主题的探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个个有形无形的意象呈现给观众,给观众或读者带来思考,也展现了剧作家独特的创作意图。本篇论文主要选取品特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几部比较重要的代表作如《房间》、《生日晚会》、《看房人》、《搜集证据》、《回家》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与身份探讨有关的意象做一大概的归纳和阐述。论文的第一章将主要概述战后社会的发展情况及其剧坛的影响。随着二战的结束,人们对过去的反思,英国戏剧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奥斯本为代表的“愤怒的戏剧”和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成为英国剧坛两个重要的标志。这些新的变化都为品特的戏剧创作的开始、发展至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标志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论文第二章主要就贯穿于品特早期作品中的“房间”、“抵抗者”和剧作中丰富、灵活的姓名的运用展开讨论,将蕴藏于这三种意象中的对人物身份问题的探讨作一展现。第三章主要围绕品特在六十年代早期剧作中对于女性身份的展现作一探讨。品特在六十年代初的一系列剧作依旧沿袭了其最初时候的特点,但是,在对女性形象的展现上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章里,论文将主要讨论在其六十年代初创作的剧作中两个截然不同却又都是以胜利者姿态结尾的女性形象。
其他文献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于人的认知和心理有了越来越多了解。组块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和研究者近几十年关注的焦点。Miller(1958)Simon&Chase(19731提出了组块理论,认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