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求失衡、完善金融服务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6年底,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旨在吸引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增大金融服务供给。尽管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给紧张的局面,但问题也逐渐彰显: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现存农村金融组织供给能力有限,而商业银行的进入尚未有效填补巨大的供求缺口,且其进入市场的模式趋于单一,不利于实现与农村金融市场上现存金融组织的完全对接;此外,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出现了与发起银行经营目标趋同、目标定位偏差等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也不容乐观。对此,本文选择以市场进入模式这一视角为切入点,试图破解上述难题。本文将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划分为直接和间接进入模式,分析了影响其进入模式的因素,并构建了含有商业银行异质性和政府政策变量的进入模式选择模型,在模型求解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比较静态分析,得到以下三方面结论:一、由于银行之间存在异质性,不同效率的商业银行应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模式以保证进入市场后的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二、固定成本、单位资金成本、市场摩擦的变化将影响银行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且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三、政府政策及政策力度对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行为及进入模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本文选择进入模式这一崭新视角分析了不同商业银行适合的进入模式类型,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破解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进入模式单一的问题;其次,本文创新性地将政府政策变量引入理论模型,使模型更贴近中国实际;再次,本文综合使用了理论模型分析、数值模拟和比较静态分析,对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补充。